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心理专家 Psych.,experts
当前位置: 主页 > 婚恋情感 >

边缘性人格

时间:2014-09-18 09:03 点击:
长沙心理咨询师 为您解答边缘性人格 (一)自我虚弱性的非特异性表现 克恩伯格认为,边缘性病人普遍存在几种非特异性的自我虚弱性。首先是焦虑耐受性低下,焦虑耐受性低下是指

长沙心理咨询师为您解答边缘性人格

(一)自我虚弱性的非特异性表现

  克恩伯格认为,边缘性病人普遍存在几种“非特异性的”自我虚弱性。首先是焦虑耐受性低下,焦虑耐受性低下是指个体缺乏应对超负荷焦虑的技能。其次,冲动控制能力缺乏,它是指由于弥漫性的心理内部的紧张而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的行为。第三,成熟的升华通道的缺乏,例如,没有能力从事创造性的娱乐或工作。最后,由于自体和客体表象的分化不充分导致自我边界模糊。

(二)初级过程思维倾向

  在克恩伯格看来边缘性病人在一般情况下所使用的都是次级过程思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正常的推理和判断,但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以及在应激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倾向于使用初级过程思维。克恩伯格认为,在应激的作用下,在深层心理治疗产生的移情关系中或在酗酒及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边缘性病人又产生简短的退行性精神病发作的倾向。除此之外,他们的现实检验基本上是完整的。边缘性病人的精神病发作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是简短的,也是可逆的。这种简短的精神病发作持续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通常不会超过两天。并不是所有的边缘性病人都有这种暂时的精神病发作,这种精神病发作反映了边缘性病人在现实检验方面的自我机能潜隐着易碎性。

(三)特定的防御机制

  克恩伯格阐述了边缘性人格病人的六种原始防御机制。他认为,这六种原始防御机制是边缘性诊断的特异性病因。分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其它几种原始防御机制分别是原始理想化,投射认同,否定,全能感和贬低化。神经症病人在儿童期也会使用上述几种原始防御机制,但他们会随着成长渐渐更多的使用以压抑为核心的较成熟的防御机制。尽管边缘性病人在日常活动中也普遍使用较成熟的防御机制,但在应激的情境中仍然倾向于使用这六种原始防御机制。

(四)病理性的内在客体关系

  边缘性人格组织的内在客体关系的特殊病理表现是,没有能力对好与坏两方面的认同和内射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由于在初级自我装置发展中的某种缺陷及焦虑耐受性缺乏所导致的原发性攻击或继发于挫折的攻击过分强烈。持续存在的,分裂成“全好”或“全坏”的内射,会导致多方面的后果。首先,力比多与攻击性驱力派生物之间缺乏相互渗透会妨碍对自我情感倾向的调节和分化,原始情感状态爆发倾向仍会保持不变。当正性和负性的内射没有融为一体时,自我就没有能力体验抑郁,关心和内疚,进而也不能对同一个包含好和坏两种特性的客体表现出包容倾向。自我产生抑郁反应的能力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情感倾向上相对立的自我意象之间的张力,当好的与坏的自我意象整合在一起时,这种张力就会形成,结果攻击性就能得到承认,并且,当客体不再被看成要么是完全好的,要么是完全坏的时,其结果是,爱欲和攻击性向整合的客体方向的结合就能得以实现,同时也会激起对客体的内疚和关心。边缘性病人经常表现出没有能力体验对客体的内疚感和关心。他们的抑郁反应表现为原始的无力愤怒,并感到被外部力量所战败,而不是以哀伤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好的,已失去的客体,也不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攻击感到后悔。

   不能整合的“全好”和“全坏”的客体意象持续存在,会严重的妨碍超我的整合。施虐性超我的原始前身代表的是与前生殖器期冲突相关联的坏客体意象,这些超我的原始前身太过于专横,以至于无法忍受,再通过投射使外部客体变坏的方式保护自我。过渡的理想化客体意象和“全好的”自体意象只能产生拥有权力,伟大和完美的虚幻理想,不会促使超我向更符合现实需求的方向整合。因为超我前身的施虐性和过分理想化扭曲了对父母意象的感知,阻碍了整合,父母的现实要求既不能与理想自体和客体意象及其相关的自我理想结合在一起,又不能与威胁禁止性的,施虐性的超我前身结合在一起。

  因为超我整合受阻,自我就会将超我的要求和禁止投射出去。超我对自我整合的压力消失了,自我体验内疚的能力也消失了。贬低客体的倾向也会阻碍超我的整合,尤其阻碍了对来自父母意象的现实要求的正常实质性的内化;对父母意象的贬低会妨碍边缘性人格病人在超我内化形成中对所需的最重要资源的利用。

  总而言之,存留于自我之中的原始的,非现实的自体意象,在性质上是极其矛盾的,不能形成整合的自体概念;客体意象不能被整合,因此这些客体意象阻碍了对外部客体的更现实的评价。“全坏的”自体和客体意象持续投射,使一个危险可怕的客体世界一直延续下去;“完全好的”自体意象被用来防御这个危险可怕的客体世界,于是,夸大妄想式的理想自体意象就建立起来。自体和客体之间保持着足够的界限(自我边界稳定),以容许对现实的要求做出实际的,及时的适应,但是,由于这些非整合的自体和客体意象对超我整合的干扰,不可能对现实的要求,尤其是对社会现实的要求进行更深层的内化。那些超我结构的发展是在与前生殖器期的驱力衍生物密切相关的施虐性前身的影响下进行的,这些理想自体和理想客体意象总是强化全能感和对自体的夸大妄想性的要求,而不是强化起调节作用的自我理想。一般来说,超我的机能常常保持拟人化,不会发展到抽象化的程度,并且容易再投射到外部世界去。

   这些矛盾的内射和认同的存在使得边缘性病人具有变化不定的特性。尽管他们的内射和认同内容是彼此矛盾和分裂的,但是这些认同内容的表层作为行为倾向的残留物一直存在于自我之中。这就容许一部分边缘性病人“再次演练”部分认同,这些部分认同几乎都是分裂的,尽管这些病人对现实的适应表现上是正常的。他们形成了变色龙性质的适应性。这使得病人自己也很难理解自己是谁。病人的所有这些表现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身份混乱(也称之为身份紊乱,认同紊乱,认同离散等)即整合的自体概念缺乏,与自体相关的,整合与稳定的完整客体概念的缺乏。身份混乱是边缘性人格组织的典型综合症,在不太严重的人格病态及神经症病人中不会有这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也是对那些投射和认同的内容进行主动分裂的结果,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投射和认同的内容会导致稳定的自我身份。

(五)身份紊乱

  身份紊乱的主观体验通常是慢性的空虚感,对他人的知觉是肤浅而贫乏的,对他人,尤其是对自己的知觉常是矛盾的,不一致的。这些病人身上表现出的关于他人和自体的矛盾的方面不能整合,被认为是早期攻击性的持续作用而所致。这种隔离作为一种防御作用保护好的方面不受恨和坏的方面的污染。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片面看法也表现在边缘性病人没有能力用有意义和连贯一致的方式来描述他们自己。在心理治疗的会谈中,病人的语言充满了明显的矛盾性描述,行为和个人史的资料都很混乱,治疗师很难将这个人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克恩伯格举例说明在这种病人身上出现的行为与情感的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病人还意识不到这种矛盾和不一致。克恩伯格还将这种情况与神经症的典型表现进行了比较。一位婴儿样人格(属于边缘性人格的范畴)的病人来看病的主诉是:她很厌恶被男人当作性的对象对待,并描述了男人们对于性方面的肉欲态度。最后她还告诉治疗师,她在社交上很退缩以回避与男人在性方面的接近。她还提到,过去她一直作为“兔女郎”为《花花公子》杂志工作。面对这种自相矛盾之处,她自己也很惊讶。与神经症性的癔症病人相比较,后者矛盾性倾向更为明显,后者既害怕自己产生性欲又害怕男人产生性欲。但与边缘性病人相比较,癔症病人自己能意识到这种矛盾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