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心理专家 Psych.,experts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咨询 > 其他心理 >

法宝集一后

时间:2018-09-28 16:22 点击:
能想的那个呢?是心。行、住、坐、卧,吃、喝是身,但是身因何而行呢?是心在指挥身。 当时的人并不明白修行原则,黏着于禅定,还认为是长老教错了。长老跟隆波提起,他一直被
能想的“那个”呢?是心。行、住、坐、卧,吃、喝是身,但是身因何而行呢?是心在指挥身。
当时的人并不明白修行原则,黏着于禅定,还认为是长老教错了。长老跟隆波提起,他一直被人瞧不起,认为他不会禅定。某次,长老受邀去参加佛教庆典,有些组织者看见长老来了,非常藐视的说:“怎么请他?他又不会禅定,没有加持力。”长老说:“哎,怎么小看人呢?”
他上座以后,手指接触的瞬间便立刻入定,之后便没了呼吸。第二天早晨,其他人全走了,只剩下长老独自坐在那里。人们纷纷议论说,为什么长老不下座?走近一看,发现他没了呼吸,“啊!我们造恶业了。把不会修行的人邀请来,结果他坐死了!”大家把他抬下来,他立刻出定又开始呼吸。于是有人尖叫道:“哦!醒了醒了!”
“哎,本想坐给他们看看,结果反而被说成是不会打坐!”(笑)其实长老非常娴熟于禅定而且极具智慧,他的教导非常适合这一代人。
隆波并不是首位教导人们按照身心的本来面目去感知身心的师父,隆波蒲早已经做好了铺垫,隆布敦教导的观心也是铺垫。隆波跟随师父们参学时,全被教导到观心。
一旦心醒了,行、住、坐、卧,吃、喝、说话,就能够整天保持觉知。如果行、住、坐、卧,吃、喝、说话、思考的时侯都能够觉知,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老师们甚至教导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之中无法发展觉性,那么不会有任何收获!”这是关键!
觉知自己不要得少为足,要观身(它)工作,观心(它)工作;心时苦时乐、时好时坏,就这样持续地观察下去。
以前,我每个月都会去空那找隆波蒲尊者。1983年,我再去顶礼尊者,那时他在寺庙,每次都能见到。尊者嘱咐隆波说:“你的修行心得应该写下来分享!”那是1983年,他让隆波出来弘法。他说:“那些拥有福报与具足波罗密、和你具有差不多个性的人是非常多的。如果他们没有听到法,很快就会错失千载难逢的机会。”
隆波当时只是一个新晋的公务员,尊者却让我去弘法。一个毛头小伙子突然出来弘法,谁会相信和倾听呢?即使出钱请他们来相信的钞票也没有啊,怎么办呢?既然师父吩附要写下来,隆波就写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寄给《暸望》杂志。不留名是怕一旦出名,生活会受到干扰。后来他们将文章刊登出来,一个月后,很多人询问:“这个作者在哪里?”尊者说:“这个人今天没来,但是他常常来。”那都是三十年以前的事了。
以此因缘,隆波才有机会把师父们的教法与大家分享。因为师父们看得很远,知道接下来的大部分人会生活在城市而不是偏远农村,大部分城市人非常习惯于“想”,而最适合于思考者的方法就是“观心”。除非少数不适应的人,如果他们积累的是“观身”的因缘,那才指导他们观身。这并不矛盾。
懂得修行的人是没有门派之别的,并没有所谓的观身派或观心派。假如还在区分“观身派”或“观心派”,说明尚未抵达修行的实质。就像是爬到了山顶环顾四周,就会发现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有些路比我们走得艰难,有些路比我们走得容易,我们走的并不是唯一正确的路。
一旦懂得修行了,烦恼习气真的能够减低。同时我们会明白,修行其实就是真正的理解自心而已。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外无法。
隆布敦长老教导道:心就是法!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纯净无染的心田流露的。抵达了心,就抵达了法的核心。心和法是同一个,心与法是合一的。
心与法的合一,就是心蜕变成出家僧之心!心抵达法,就是心纯净无染。那样的纯净无染与佛陀抵达的是同一境界!
佛、法、僧最后汇集于一点,汇集在同样的无边无际、光明、纯净无染!远离了造作和演绎,没有挣扎也没有追寻,远离一切反应与回应。没有什么,但是有“没有什么”。有“没有”!
有“没有”——这是玄之又玄的!
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慧能大师的寺庙,那里很多地方都有石刻的中文字碑,包括门上和墙上。第一道门写有这样两笔,数字二的旁边有一,数字一的旁边有二,还有几个中文字,但我只认得这两个(笑)。
我问他们:“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他们翻译道:“真正的法不是二元对立的!”另一边则是:“真正的法是一!”真是货真价实、实实在在的东西啊。
真相是一!没有你、我,此门、彼派、根本没有!就是一而已。它超越好和坏、善与恶,超越光明和黑暗。无论苦乐,不管好坏,任凭什么发生,心都是如如不动,没有丝毫不同,以无分别之心看待一切,未赋予任何积极或消极的价值。
我们的心通常是接触这个就满意,接触那个便不满意,不停地上下起伏,始终摇摆在相对的二元世界:好和坏对立,善与恶对立,持续地造作。当修行的智慧升起彻底的洞见时,心会变成一,不再执着与抓取任何东西。
之后我们来到慧能大师寺院的二楼,主办者指给我们看,并且介绍说:“不进去成为什么!”说到慧能大师,不进去成为什么。从此不再进入,一旦无进就无出。如果还有入与出,就是二元对立。如果涅槃还有入与出,那是赝品的涅槃。
隆波也迷过路。那段时间的修行,一般都是去知道所缘的现象或状态。有一天,心跑去看见现象并且抓住现象。(心立刻警觉到)哦!不要。试试看,不去抓取所缘而让心回转。一旦回转了,心准备抓取能知的知者了,(又警觉到)也不要!又退了出来。如此来来回回,最后定格在中间。哇!世界竟然全部消失了,一切荡然无存,只剩下这个“知道的元素”存在。明亮、快乐!那时并没有“想”或是思维,从境界退出来之后,才觉得“这应该就是涅槃吧!”
当时隆波一直玩味这个境界,之后去请教隆波蒲尊者。去找尊者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怀疑:“(这个境界)还有出与入,可能是禅定吧,不会是涅槃。”等到报告给尊者之后,尊者确认说是禅定,不过他建议我继续练习。
如今已经不太有人会训练这种深度的禅定了,即使有,也只是训练获得宁静而已,宁静到一切全部消弭。当时,尊者让我继续训练到娴熟于禅定,我回答说害怕自己粘着于它,尊者答道:“如果粘着了,师父自会来解决!”他就这样诱导我继续训练,希望我更多的修习禅定。
之后没过几个月,我被隆布布詹尊者棒喝:“什么涅槃?还会有进有出?!”被这样连续棒喝两次,心才彻底放下。原以为频繁地修习它,就有力量快速抵达涅槃。但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禅定,不可能抵达涅槃。
要想快速抵达涅槃,一定要开发智慧!想要开发智慧,一定要经常的觉知身与觉知心。仅此而已!开发智慧并不是去思维和推理,思维与推理并非智慧。
隆波蒲尊者教导道,思维只是为了让心开发智慧而铺路,仅是热身罢了。
尊者讲到他曾经患过肺结核,在以前,患肺结核是必死无疑的,医生已经放弃治疗了。长老喜欢勤学钻研,博览群书,通过了巴利文专业的最高级考试。却因为长期疏于照顾身体,最后被肺结核找上了。
等到他被诊断说要死了,于是就躺下来等死!尊者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持续的观身,之后他的心聚集起来,从身体抽离出去漂移到天花板,俯瞰平躺的身体。心看见这具臭皮囊,看着看着,身体消融了。身体变成尸体,慢慢腐烂,最后彻底消失,只剩下明亮的心。当心从禅定退出来,恢复了身体知觉,心清楚的照见:“身与心完全是两回事!”这是尊者分离了(五)蕴。
后来,他教导说:“奢摩他(禅定),始于有意识地消失,即没有用到任何努力;毗婆舍那(内观),则始于没有念头!只要还有努力,就不是奢摩他;只要还有念头,毗婆舍那就尚未开始!”
毗婆舍那的意思是——看见。但有些人需要念头(思维)来热身,来思维身体——毛、发、指甲、牙齿、皮肤不是我(无我观),或是做不净观。思维之后,心获得宁静而得到禅定。如果进入很深的禅定,就会看到身体消失,一旦身体再次出现,就会分离五蕴。就是这样而已!
接下来需要开发智慧。如果无法修成深度禅定,也无须难过。我们这代人不太能修成禅定。别说我们这代人,以前修成禅定的也是少数,有禅定功夫的人是稀有的。如果没有深度禅定,就使用现有的资源,看着身体工作,常常觉知自己,一且觉知了,不要固步自封!观看身在工作,看看它在做什么?行、住、坐、卧、呼、吸、吃、喝、拉、撒,穿衣、穿裤、披外套、拖地、扫地?……持续地觉知与感知下去。看见身体在工作,就叫做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
持续地感知下去,看着身体在工作,心只是观众而已。
持续的观下去就看到,身体就像是机器人,只是一堆物质元素,不是我、不是人、不是众生——这个智慧升起。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们、不是他们,那么它是什么?多多观下去就看见,它本身是苦。身体就是苦!
同样的,看着心(它)工作:心时苦时乐、时好时坏,并且很快就去干扰其它事物。身体不曾干扰过心,心则喜欢对一切横加干涉。心喜欢指挥与干扰身体。当身体病了,心就焦躁想让身体很快康复。苦乐升起了,心去干扰;好坏升起了,心也去干扰。心喜欢多管闲事,所以被形容为“晃晃悠悠”,听过吗?心有“晃悠”的特质,真的是“晃悠”!即使不管自己的事,也是整天摇摆与忙碌。
谁看过心的摇摆与忙碌?请举手。谁的心根本不晃悠?有吗?请举手?如果有,隆波会非常郁闷,说明我所教的根本没有任何成效。心始终是摇摆不定的,不断晃到眼、耳、鼻、舌、身、意(心)。一旦及时知道它的晃悠,它就会安住。一旦安住,就看着心自己去工作。它会晃悠不定地去看,而不是强迫要它一动不动。
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思维与造作。观心并非不思维或不造作,而是要去看!直至彻底洞悉到:心的不停思维与不停造作是在演示无常,心的自行思维与自行造作是在演示无我!就是这样观。
以前隆波也误解了。隆布敦指示我去“观心”,我就整天维持着观者的存在,心根本不跑到其它地方。然而隆布敦说:这是在干预心的状态。心的状态自然会去想、去演绎造作——时好时坏、时苦时乐,我们却干预它,让心一动不动,这违背它的天性。要让眼、耳、鼻、舌、身、心自然地运作,升起乐,知道;升起苦,知道;产生好,知道;产生坏,也要知道;这才是在现实生活之中开发智慧。
至于固定模式的修行,则需要每天坚持。如果期待道、果、涅槃,每天至少要练习十或十五分钟。至于隆庆大厦这里的同修们,应该比这个时间更多些,因为大家已经不是新手。对于新手,隆波只要求十分钟或十五分钟。
一旦按照隆波的要求去做,很快就有法喜,开始享受修行,自然愿意主动增加时间。假如一开始就要求很长时间,大家会慢慢萎缩、兴趣逐渐减少,到最后都懒得修行了,那还不如从点滴慢慢扩大,总好过心急之后骤然全线崩溃!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操之过急。
我们教中国人的时候没有这么细致,他们有拍摄,不过是老式录影带,需要转换制式之后放到www.dhamma.com或www.wimutti.net.,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们只是教他们醒来而已,可以觉知自己,观身与观心(它们)工作——法的核心原则就是如此。谁做,谁就得到。真的很遗感,以前佛法在中国那么鼎盛,有人体证过如此高深的法,如今居然消失了!
我们具备福报出生在有佛法的地区,要呵护与传承的是戒与法——佛陀的教导!这是生命的明灯,世界的光明。如果我们懂了,就要传承下去,不要只是黏着于某人!
隆波在美国期间,收到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别人的贪嗔痴。相信隆波帕默的弟子会区分清楚。隆波教导大家的时候,并没有让大家黏着于隆波本人或是其他什么。注意到了吗?隆波只是教导大家礼敬与忆念佛陀,把法当成首要的,而不是把老师看成权威。
把法看成首要的,就会了解:法从未有丝毫变化,变化的只是人的心灵水平不足以承载法。坏事的是人。有人利用佛法来谋私利,这样的情况自始至终都存在。有些人一旦获知出家人的不好消息,就公开宣布不再信仰佛教、不再修行!其实这类人本来就没有过信仰,不知道佛陀在教导什么。如果按照隆波教导的去践行,那么发生任何事都不会有丝毫影响。
隆波还是居士的时侯就确认,即使泰国政局动荡,彻底消灭了一切法师,国家不再有出家人,佛教还能存活吗?能!因为佛教不在出家人那里,佛教只存在于心里。一旦佛法抵达了心,谁知道啊!佛法不只是表面形式,那只是外売(隆波指向自己的袈裟)!有人只是剥下外衣、我们就会吓一跳,怕什么呢?大多数人只是在盲目信仰,有的连信仰都没有,只是为了寻找其它利益而来的。
隆波之所以苦口婆心地引导大家,只是希望你们不要停在信仰和盲目努力的阶段。隆波希望大家提升到觉性、禅定、智慧的层面。一旦觉、定、慧圆满,信仰与精进便会自动出现,而且其中不含有愚痴在作祟。
只是听到有些人的名字,隆波就不想惹了,那取决于自己的业报。有人因此说佛教不好,佛陀教导的不对,不是这样的!是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区分不了。佛教是清白的!佛陀的教导完美无缺,经受得起任何考验!试问谁可以反对四圣谛呢?谁可以推毁四圣谛呢?
佛陀说,当他转动了佛法之轮,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法”的传布。直至某天,由于人类的心灵水平低下到无法再承载法义,法义便不再存留于人心,那被称为是佛法的灭绝。但是,法消失了吗?没有。直到下一位佛陀的诞生,他重新将法之轮转动,依然是同样的面貌。
每一位佛陀都累积了极多的波罗密,极具慈悲。有人瞧不起现在的佛陀,认为其寿命短,其他佛的寿命长;或是认为现在的佛陀波罗密少,弟子不多。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当现在佛还是菩萨时是多么大胆,敢于在人类心灵低迷的时期悟道,而不是选择舒服与快乐的时期成佛!
在人类心灵低迷的时期成佛是由于悲悯。有人信仰那位佛、这位佛,其实每位佛陀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同样的纯净无染。每一位佛陀都圆满累积了同样三十种波罗密,有的耗时长,有的耗时短,并不是越长越厉害,那是误解。
佛陀的波罗密与其智慧和能力,我们无法度量,它是无可计量与不可思议的。我们继续修行下去就会认识佛陀,然后我们会热爱每位佛陀、敬重每一位佛陀。
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答篇
居士一:您好,隆波!我每天念经、礼佛、经行。在日常生活里,我有时观身,有时念《三宝恩德经》。
隆波: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念经是为了什么?
居士一:作为安住的工具。
隆波:让什么和什么在一起安住?是让什么安住的工具?
居士一:是让觉性安住的工具。
隆波:哦,是让心安住的工具……
居士一:嗯。
隆波:心会有得以安歇的家。隆波蒲尊者教导说,要有安住的工具。什么工具呢?是心觉知的工具,是觉性忆念的工具。觉知以后,心会独立凸显而安住,然后看着它们工作。现在,你是在干预心,还是在放任心在自然运行?
居士一:现在有在胸口那里压制。
隆波:嗯,这是干预,干预时,要知道在干预,如其本来地知道。心有回家吗?
居士一:心不在家。
隆波:嗯!那就回家吧,别在外面玩儿了。
居士一:好的。
隆波:知道跑掉了,心很快就会回家。有没有跑进“想”里面?
居士一:已经在想了。
隆波:心跑去想了,要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
居士一:好的,就这样而已吗?
隆波:就是这样,继续修行!何时心再散乱了,就去念经。念经以后,心轻松自在而又能觉知了,就去观身与观心,看着它们自己工作,不要强行让它们静止。
 
※※※
 
居士二:您好,隆波!上次您说我修对了,让我继续下去。回家之后,我的修行劲头特别足,进步没有几天,就退步了,之后又进步、又退步,就这样交替进行。
隆波:那样是对的。
居士二:那个时段过后,戒律自行好起来,修行也取得进展。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活比较清闲。观呼吸时,心潜入其中,看见了运作的流程。
隆波:嗯!
居士二: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它在胸口旋转,苦啊!非常非常苦。
隆波:那就是轮回!心造作与演绎出来的轮回就在我们胸口转动,有的只是苦。在此阶段,唯一的刹车方法是让它静下来。一旦心获得了力量,就再去知道,但是别跳进去知道。只是去看它们的运作,有的只是苦而已!
造作好,是苦。造作坏,也是苦。造作乐,是苦。造作苦,更是苦。仅此而已!每一次的造作,每一次都苦!那个在旋转的是轮回、是世界,是小世界与大世界。急速旋转是小世界的持续连接。每次有世界,每次就有苦!持续地知道,直到心明白了,它将会放下。放下以后,就回来洞悉知者本身,心会看见知者也是在苦的统治之下。上述这些是有次第的进展过程,慢慢来。
居士二:好的。在修行的时候,它亮了起来,那是智慧吗?曾经在固定模式训练时,它进到里面,一瞬间亮堂起来,特别特别亮!
隆波:嗯!
居士二:那种光明是清凉与祥和的,不是火或电所发出的刺眼之光。
隆波:嗯嗯!
居士二:但是我注意到仍然有“我”存在,我仍以为在开发智慧了。
隆波:对,那是一个时段又一个时段地开启智慧。在开启智慧的阶段,心有时候会切换成奢摩他,一旦从奢摩他里退出,就从那里接着开发智慧,正是如此来回切換的。一旦领悟产生了,它就会亮起来,但完全是不同形式的亮:光明、愉悦!
居士二:有什么需要增加的吗?
隆波:要持之以恒,不要急;精进时,要修行;懒惰时,也要修行!顺利时,要修行;不顺利,也要修行;进步时,要修行;退步时,也要修行。一定会退步的,不退步是不行的。
居士二:好的,非常感恩隆波!
隆波:感恩佛陀。
 
※※※
 
居士三:您好,隆波!四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做禅修报告。
隆波:怎么样?说说吧。
居土三:我是嗔心很重的人,所以我选择观心,在奢摩他的阶段则用到念诵。
隆波:嗯!不错!
居士三:就是采用隆波第一次见隆布敦后,坐车返回时用的那段经文,在我没有觉性的阶段,尽量圆满持戒。
隆波:噢!善哉!
居士三:总是有很多烦恼来引诱我,如果没有您的法,我可能已经非常凄惨了。
隆波:如果没有佛陀的法,肯定已经非常悲惨。
居士三:我在努力地观心、观嗔心,一直看见自己的烦恼升起。
隆波:很好!看到了吗?它们可以自行升起。
居士三:是的!
隆波:看到了吗?它们不能被控制。
居士三:对,不能。
隆波:看到了吗?无常。
居士三:对,无常。
隆波:这就是智慧啊!你修得真的很好,真的很好啊!继续。
居士三:好的,感恩您!
隆波:隆波看见了这种进展,感到非常欣慰!这是一棵非常漂亮的树!
中国人称自己是菩提的种子,隆波的到来让他们开始发芽。有人说还有更多这样的种子,请求明年一定再来!如果不来,他们就不停拍手到隆波答应为止,就像中国电影似的。隆波告诉他们,别拍手啦,会酸的。要不然我们比赛,持续地拍下去,移动后,就觉知,很快我们就会取胜。我告诉他们,强迫是行不通的。如果因缘到了,自会再来,并不是某时某刻必须来。我们毫无空闲时间,需要统筹安排的。长时间地拿着话筒,走神了没有?
 
※※※
 
居士四:隆波,您好!为何有时候观呼吸会感觉到晃动?
隆波:哦!看到晃动很棒,不错!看的时候,要远距离的看,不要跳进去紧盯着!
居士四: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吗?
隆波:就是要持续用功!你能看见生气,已经修行很好了,就这样持续下去!至于何时结果,则是心的事,不是我们的事!我们的职责是让心持续地洞察实相。
居士四:我修对了,是吗?
隆波:对了!只需要持续用功,别急于求成。想有所成,就会错过。以前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禅修者在实践时出现千奇百怪的现象,误以为是开悟了,听了很让人伤心。我们持续地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及时地照见烦恼,接下来就会知道什么烦恼可以通过,什么通不过,要仔细观察,只要不粘着于宁静,烦恼也是可以工作的,而不是宁静后,觉得没烦恼了。喜欢开悟的人,就是心粘着宁静,然后说烦恼没了,其实是没看见烦恼!你看到心在散乱吗?你安住的对象是什么?
居士四:大部分的时间是观呼吸。
隆波:别让心跑入长时间的走神里。呼吸,看着身体呼吸,别让心停在呼吸上,只是看见整个身体在呼吸,心是轻松自在的观者。这样训练之后,无论什么升起在身与升起在心,它会自己知道。经过不断地知道,它会产生领悟。先大概了解一下,以后你会知道的,越多地练习就越快领悟,去用功吧。
居士四:请求三宝和隆波的宽恕。
隆波:好的,还有谁想请求宽想的,宽恕每个人!一天求一次就够了。如果每个人都单独请求宽恕一次,人太多了,我们没有时间。
 
※※※
 
居士五:您好,隆波!现在感觉它是持续而和缓的,觉性时有时无。但是第二次开悟居然间隔了十二年,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之后应该如何修行?
隆波:发生什么了?
居士五:第二次开悟。
隆波:悟到什么?
居士五:第一次悟到身体以及五蕴不是我,第二次悟到念头不是真的,一下子空了,看见……
隆波:那种领悟不够,没有切断烦恼。要继续用功!你对身体还有爱恋不舍,还没有真的断掉。持续而频繁地觉知,看着(身和心)它们自己在工作。
居士五:感恩。
 
※※※
 
居士六:您好,隆波!上次报告禅修进度时,隆波说到……
隆波:抱歉,稍等片刻。(对居士五开示道)你的心此刻迷掉了。觉知以后,看着它们工作,那个硬硬的部分存在,好像是“无我”。但如果硬的部分不在了,很快就会看见“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心被卡在那里是不会有“我”的。阿姜曼尊者教导说:“别让心静止不动!”别粘在上面!一旦退出来,就会自己看见究竟“我”存在还是不存在,那就是智者了。好了,请讲……
居士六:上次隆波说我的心太软了。
隆波:对,心太软弱!
居上六:它有坚强些吗?隆波。
隆波:感觉坚强些了吗?
居土六:差不多吧!
隆波:什么?
居士六:好像坚强些了!
隆波:对,对!
居士六:因为上次比今天紧张多了!
隆波:你的心坚强些了!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或者具备道德标准以及诚实守信之后,会有定力开发智慧,心就会坚强起来变得勇敢!隆波去拜访老师时,根本不害怕。还没到的时侯,想起了一样害怕的,一旦到了就不再怕。挺胸抬头,根本不怕。修行之后就会坚强起来的。
居土六:那我修对了吗?
隆波:对了!
居士六:对了吗?……我不确定。
隆波:对了!修行以后应该更坚强!有气无力、要死要活地来求鼓励,听了……
居土六:我以前就是这样,求鼓励与求自信心。
隆波:嗯,不要那样了。修行以后,我们自会有信心。
 
※※※
 
居士七:您好,隆波!我很用功地修行,感觉自己见到了苦,什么都是苦,而且很厌倦,想请师父指教……
隆波:如其本来地知道即可。厌倦时,要知道厌倦,如其本来地知道下去。它会好、会坏、会苦、会乐,就这样看着它工作。如果心厌倦了、灰心了,就进一步知道它厌倦了、灰心了,这便会直接契入,很快它会自行消失。厌倦时,知道厌倦:灰心时,知道灰心。直接去看,别被掌控,否则它很快会控制住心。做禅修报告的每位都修得很好,隆波非常满意,这样才不输给中国人嘛。
居士七:请隆波指出我的不足点。
隆波:容易生气吗?
居士七:容易生气,而且最近喜欢闲聊。
隆波:就是这个!容易生气是烦恼,但没有犯戒,可是闲聊却犯戒。容易生气,要知道心里有嗔,就这样直接知道。即使容易生气,如果能像这位一样修对了,就没有问题。心一动,就看见,心一动,就看见,如此而已!但是五戒一定要用心持守,破戒是不会产生道与果的。每一位都修得很好,隆波看见了觉得非常欣慰!
 
※※※
 
居士八:隆波,您好,我是第一次报告禅修进度。来听隆波法谈六个月了,修行的时候,有几个瞬间知道心不是我,或者散乱与昏沉交替,有时空空的,有时烦躁不安,但是烦躁不安比较多,一旦知者或观者来了,一来就走……
隆波:噢!对。
居士八:停的时间并不长。
隆波:对,对。
居士八:请隆波指导!
隆波:已经修对了!(四)界(五)蕴已经分开,很好,看着它们运作。看到了吗?每个现象(状态)来了就走,无法控制。你已经修对了,持续用功!
居士八:我听说,法是“向内返照”的,但不知道其如何重要以及如何实践。
隆波:向内返照是用于自己的,让心眼自己在一起,看着身与心在工作。向内返照结束之后,一旦更多地了解身与心,智者将会自知自证,自己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说根本没有我!学习和了解自己,最后却发现“我”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四)界、(五)蕴,而且它们全在三法印之内运作。这被称为“向内返照”。“向内返照”并不是把心往内送,让心内摄并不是“向内返照”。回来寻找自己、学习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与心,这才是“向内返照”!
 
※※※
 
居士九:您好,隆波!上次报告禅修进度时,您让我去观“我”,我就坐着思维自己的“我”,之后每次感觉有“我”,就会及时知道,然后始终看着并且自问:“自己想的或感觉的,是‘我’吗?”
隆波:很好!接下来就会看到每个念头、每句话、每个行动的背后都藏着这个。
居士九:好的。
隆波: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居士九:大部分时候是会去感觉自己的念头有“我”没有,然后就在那里稍微体会一下。
隆波:很好,就应该那样!这样一来,戒就会很容易持。
居士九:我从年初开始发愿一生持守五戒。
隆波:嗯,善哉!
居士九:师父,我现在用观身的方法来修行,观身始终在运动。有一次感觉它很轻,然后身体完全消失,之后看见身体根本是空空洞洞的,只有心在正中心,只是极短暂的一刹那后,就恢复了原来有血有肉的感觉。
隆波:嗯,心集中进入禅定,有时会看到这种情况。如果还有智慧配合,就会深入骨髓地感到“这个不是我!”
居士九:对,从那以后,身与心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分了。
隆波:这就是隆波讲的,当修行到身体消融,只剩下心,一旦身体再次现身,就会清楚知道身与心完全是不同的部分,可以分离(五)蕴,才能称为“观身”。
居士九:那我应该……
隆波:按你目前的修法继续,只是别维持心静止(不动)就行了。
居士九:看起来太宁静了,对吗?
降波:太宁静了。
居士九:有时候甚至……
隆波:太宁静了。什么时候退出来,就会一团糟的!
居士九:啊!真的?
隆波:而且会非常非常糟。
居士九:上次给师父报告禅修进度时,是有关厌倦的。观身厌倦,观呼吸也厌倦,就又回来观身,现在厌倦感已经消失。
隆波:它是无常的!
居士九:但正像师父说的,已经开始静止不动了。
隆波:嗯,就是这个……别粘在宁静里,要及时地知道宁静,就像及时地知道厌倦一样!
居土九:哦……谢谢师父!
 
※※※
 
居士十:您好,隆波!上次报告禅修进度,隆波指出我的心散乱在外,但我并不知道。经过仔细地体会,真的发现我的心不喜欢在家。
隆波:嗯!
居士十:它喜欢一直在外游荡,而且习惯一直在外游荡。一旦有什么(根尘)接触了,有时会知道,然后就沾沾自喜,自以为这就是隆波说的——仅仅只是知道。然而,我还是不习惯让心回家。
隆波:要及时知道,别强迫心去回家,及时知道它走了,就可以!
居士十:有时候进一步地知道,已经在把心拉回了,一旦拉它回来,也知道。
隆波:这样它就会感到紧和闷!
居士十:然后就会放松。如果问,挣扎吗?没有感到挣扎。修行的时候拉它回来,没有挣扎的。
隆波:哦!
居士十:我以为没有问题。一、可能是我听隆波说没问题,它是正常的!另一方面,修行的精进力有所下降,我的努力是否太少了?
隆波:早晨一醒来就要开始精进啊。一睁眼有觉知身心吗?如果醒,马上觉知,说明精进力还不错;如果懒惰,醒了很久才感觉……
居士十:我每天都会努力在固定模式中修行,有些日子好,有些日子不好,那是正常的。我的其它疑问是,有时候隆波教导不应该只是感觉,应该同时开发智慧。在最开始的阶段,有些人是用思维来铺路的,或者……
隆波:不,不完全是!那意味着让心静止不动,同时有在知道自已,然后处在光明的状态,几年都是那样,这才需要帮忙(推动)它去思维。如果只是短暂知道自己后,它就出来了,这样的人并不需要思维去帮助!
居士十:我是一旦知道自己,有时候那个感觉就在身与心之间分离开来,它们是不同的样子。
隆波:那样很好!那是在开发智慧。
居士十: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思维?
隆波:依靠思维分离的情况也是有的。
居士十:一点点吧!
隆波:嗯,一点点没关系的!一旦分离了,就去看它们工作,长此以往,等到娴熟了,根本来不及思维,只是知道它们混合了,它们就会马上分离。
居士十:请隆波指教!
隆波:就是那样继续用功!
居士十: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有什么需要……
隆波:只需要留意心的散乱就行了。
居士十:心依然散乱,对吗?
隆波:已经好很多了!要轻松自在地觉知,别强迫自己,强迫的力度太大是不好的!心散乱后,知道它走了,它就会自己进来,这才是刚刚合适的!
 
※※※
 
居士十一:上次隆波让我去观毛发、指甲、牙齿、皮肤等等,那时我粘着在紧盯与专注里,太期待成果了。
隆波:嗯,是的。
居士十一:于是全放下了!那时候隆波教导我要勇敢些!最开始不敢放的,后来慢慢地放下所有的希望与期待!
隆波:看到了吗?一旦我们放下,心就会愉悦起来。
居士十一:是的。但并没有放下修行,只是对于结果没有太多的期待,持续地观下去,大概一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碰到一件特别特别苦的事,苦到不能再苦,就自言自语说,噢!它们自己在运作呢!无法改变,它苦,就会自己苦的!
隆波:这个是在想吗?还是升起的领悟?
居士十一:我不能确定是一边在想,还是一边在领悟,因为是在极短的片刻看见五蕴中的每一样,一片一片的分开。
隆波:嗯,它们分离开来了。
居士十一:它们就像纸张一片一片的。然后,知者进一步知道,就像隆波教导的,它们分散开来,于是我确定一定是这样,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
隆波:对,它们是不同的事物。
居士十一:然后,从那晚到睡着前,心一直是那样地照见它们不是一回事。
隆波:嗯,对了。
居士十一:但是没几天,它们就又合在一起了。
隆波:合在一起也无须批判,只要知道它们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居士十一:晩上失眠已经有一个月,分不清究竟是领悟,还是思维。
隆波:如果特别散乱,就去修习奢摩他,念诵佛陀、观呼吸或其它所缘,让心安静下来获得舒适。一旦心有了力量,它们会再次分开。如果完全扔掉奢摩他,只是一味地发展觉性,心很快就会散乱。
居士十一:但是只要修习奢摩他,我就会紧盯与专注。
隆波:没关系,先紧盯,然后知道(紧盯)。让心先休息一下。
居士十一:今天早晨隆波开示讲到去中国弘法时,有法喜升起,一旦知道法喜,心就一直持续地震颤,本来应该很好,它却不好,苦啊!无论法喜还是其它什么,全都是苦!
隆波:苦!
居士十一:一旦看见它们毫无意义,它们就不……
隆波:但在这里,智慧超前(跑到前面)了。
居士十一:领先了吗?
隆波:嗯,智慧总结得太快了,我们去给它做了总结。
居士十一:思维了,对吗?
隆波:这样思维的话,很快嗔心就会夹杂进来。
居士十一:那就去观嗔心。
隆波:嗯。
居士十一:然后我应该如何做?
隆波:如其本来地知道!这次见面,你的修行明显比以前进步太多了!
居士十一:是的。
隆波:(五)蕴已经分离了。
居士十一:是的。
隆波:一旦分离了,就这样去观。如果合在一起,就知道合在一起了;分开了,就知道分开。就这样看着它们运作。
居士十一:如果不想智慧领先,应该怎么做?
隆波:要缓一缓,不要急!心害怕不知道,害怕愚蠢,所以就想方设法地去思维。
居士十一:非常感恩!
 
※※※
 
居士十二:您好!我是买卖股票的工作人员,我自己也有炒股,我应该辞职吗?
隆波:这与修行毫无关系。
居士十二:只是工作的时候不能修行,而且炒股的时侯很可能有烦恼。
隆波:如果我们有机会选择更利于修行的谋生工作,那么就选择。如果我们必须做某份工作,只要不犯法,就可以做。因为我们必须在世间生存。任何烦恼进来了,要有觉性地知道。当然,找到更合适的工作也好,如果找不到,就先做这份工作,毕竟工作并不容易找。
居士十二:好的,报告禅修进度已经两个多月了。贪升起了,知道;嗔升起了,知道。交替着想,我会看见念头。之后,贪升起,心去抓取了,就会苦。然后看见背后的黑手,也就是“我”在让苦增多!
隆波:嗯!嗯!
居士十二:然后继续观下去,就看见苦的是心,不是我!再上一次报告禅修进度时,隆波说我紧盯的力度太大,之后我仔细査找,现在明白了,要轻松自在地观,这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隆波:已经放松很多了!比以前好,但还是有些控制。看得出来吗?嗯!看出来就没问题了。看出来了,就要去看,就会看到它们不受控制,每一个个体都不是我,全是被知道的对象而已,没有任何一个是我。继续用功!至于炒股还是不炒股,自己把握。但是隆波还没碰见过任何人整天盯着股市行情的屏幕,说可以及时知道高兴与难过的,我还没看见谁在这上面成功的!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行,只是难度比较大。
主持人:我们今天已经听了法,再过两天就进入结夏安居,邀请大家抓住这样的机会一起在三宝面前请求忏悔!让我们一起……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礼敬彼世尊、同拉汉、正等正觉者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如果我们各位对于三宝有任何过失与不敬,包括对于每位佛陀、每位独觉佛、佛法以及所有的圣僧们,在过去生、今生,无论以身、口、意的方式,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总之如果有对于三宝的任何过失与不敬,请求诸位正等正觉的佛陀、诸位独觉佛、佛法、所有的圣僧们和所有对我们有恩德的人,原谅与宽恕我们,从现在直至涅槃!
隆波:宽恕(巴利文念诵)……
主持人:善哉!
隆波:隆波所回复大家的话,简单译成泰文就是:我们所做的不善业,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当我们愿意敞开、敢于接受,就是乌云过去又晴空万里了。别过于担心与忧虑!
主持人:善哉!最后请允许我作为代表念诵供养文,只要跟着念就行,不用出声。
我们请求供养隆波帕默尊者,请尊者为了我们个人与家庭的永恒利益与幸福,慈悲地接受我们的供养!
隆波:祝福文(巴利文念诵)
如河水充满,遍满于海洋;如是此布施,利益诸亡者!
愿你欲与愿,能迅速达成,满一切期望;如十五月亮,亦像如意宝!
愿诸灾免离,愿诸疾消失,愿你无障碍,得快乐长寿,习惯礼敬者,
常敬拜尊长,四法得增长,长寿、美貌、幸福、健康!
主持人:善哉!
 
 
 
佛陀教导的三条解脱道
2014年4月25日在解脱园寺的开示
 
泰国北部的修行人多了起来,南部也在慢慢发展,已经延伸到了好几个省。然而隆波在东北部地区所用的弘法精力最少,因为在那里还有真正的师父在世。
隆波是从上座部的师父们那里学到的“法”,现在以新的方式讲解给大家,但是原则与核心还是老师们所教导的。
上座部的老师的教法,是以禅定为核心,再以禅定引领智慧。
隆波从7岁开始修习禅定,见到隆布敦的时候,他指导我开发智慧。智慧开启以后,才知道修行的途径众多。佛陀可不是普通人,他教导了八万四千法门,适合于各类众生。
有些人一定要先修习禅定,才可以开发智慧。有些人则是先开发智慧,然后禅定会紧接着升起,需要由智慧来引导禅定。刚开始,只需要一点点定力——刹那定,继而开发智慧,最后禅定同样能够成熟。
每个人都会自然地升起禅定,毫无例外。尤其在体证道与果的时候,最少会有初禅的副产品。也有些人的根器更好,能够直接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由智慧引导禅定,有的人是由禅定引导智慧,还有的人则是禅定和智慧同步进行。
禅定和智慧的同步进行,必须同时精通禅定与观心。而精通禅定与观心,又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如果任何一个条件无法被满足,都无法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
首先,一定要精于入定;第二,必须精于维持禅定。如果不精通入定,要花很久时间才入得了禅定,根本无法展开修行;或是尽管入定了,但不精于维持,刚要开发观智,啪的一下,就从禅定退出回到普通的世界了。第三,必须精于随时从禅定出来。出来以后,修行并未结束,并不是一旦出定就无法继续了,这样的实践会断档的。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实践才可以。第四点,是精于开发智慧,观心的水平一定要非常厉害。禅定之中的修行必须观心而无法观身,为什么呢?因为在定中开发智慧,所见的是禅支的生灭——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安住与无法安住,这些全属于名法,不属于色法。
一个人的禅定与智慧若要同步进行,一定要精通于禅定也精熟于观心,这样的人在当代很难找了,这是要求最高的途径。现代社会最简单的方法是以智慧引领禅定,因为现代人的禅定力量普遍比较弱。
很多学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定力很弱,这是在责备孩子。其实不仅是孩子,现在的大人,定力也同样弱。由于我们的心不停在漂浮,根本就毫无定力可言,所以禅定是非常难以达成的。同时,现代人也不是很有信仰之心,虽然有一群人有自己的信仰。
相对而言,我们还不缺乏智慧。大家有的是——智慧,喜欢创根问底。所以我们要懂得利用已有的东西,在现有的基础上前进。
我们无须违背自己的习性,无须一定要强追自己去修习禅定。
隆波刚开始教导时,许多人非常排斥,他们认为一定要先修习禅定才能够开发智慧,而未看到佛陀教导了什么。
经典有所记载,阿难尊者讲:禅定引导智慧;智慧引导禅定;禅定与智慧同步进行,都会接着出现“毗婆舍那杂染”。无论从哪条路走来,会同样遭遇“毗婆舍那杂染”。很多人只是盲信要先修习禅定,多修习禅定,智慧才会产生,这属于邪见。假如多修习禅定就会开发智慧,那么佛陀之前的许多修道士早已开悟,因为他们在佛陀之前就已修行禅定并且达到第八定。
等到隆波教导了几年之后,不少人有了彻底地改变,现在,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以后则会完全颠倒过来,会有人说根本不用修习禅定,这同样也是错误的。有人相信一定要先修习禅定,智慧才会产生;或是只能先开发智慧,才有禅定,这些都是片面的,同样都不正确。
身为佛教徒,我们不可以违背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了三条路,就一定有三条正确的路,并非只有我们的路才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途径。
现代人阅读很多,生活与工作都会用到思维和推理,整天都在“想”。如果让他们先修习禅定,心会太过散乱而无法轻易获得宁静。但是没关系,我们已经有现成的智慧,可以用智慧来提升心,只是要正确使用,要符合佛陀的教导,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心智和思维去推理,那只会导致心散乱。
我们需要了解智慧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智慧是什么?如何开发智慧?开发智慧以后会得到什么?这些都是要学习与了解的。
开发智慧不是每天听法、读经,整天听隆波开示,认为就是开发智慧,这是一种误解。透过听读而来的智慧,被称为闻慧,得到的只是记忆,记得别人的智慧,而非真正的智慧。听隆波的法谈CD,认为理解了,那是隆波的智慧,不是自己的智慧。阅读佛经认为懂了,那是佛陀的智慧,不是自己的智慧。
以前有人非常喜欢思考、喜欢想,现在越来越少了。那些喜欢大量思维、推理、思考的人,根本接受不了隆波的教导。后来这些喜欢思维的人消失了,隆波也没有对他们生气,只是随喜他们。
透过自己的思维不能体证道、果以及涅槃,那是思慧,只能得到念头,那种智慧时对时错。读听而来的,则是记忆,思维与推理,也只能得到念头。想要了悟实相,必须见到实相。只有一个方法能够看到实相——发展智慧:看见名与色的真相,如其本来地看到身、如其本来地看到心,这种“看到”必须仰赖正确的禅定。
正确的禅定是什么?就是心不走入两个极端,而安住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修习的禅定若不正确,智慧便不会产生。有人认为必须有禅定才产生智慧,这是对的,但只对了一半。以中立之心安住于能观和所观分离的禅定,才能产生智慧。不是任何禅定都产生智慧。
十几年或二十几年前,隆波出来教导的时候,碰到特别多黏着在禅定的人,一味的相信“有定就有慧”,却不知道禅定分为几种。佛陀以前有各种禅定方法,但是为何没有人体证道、果、涅槃呢?因为那些禅定并不是正定(正确的禅定)。
禅定分两类,一是邪定,这类禅定没有正念/觉性,心是属于不善的。不善心同样可以产生禅定,比如,打坐看到这个、那个,看到佛、鬼、天神,认为是真的。可是大部分人如果不精通,就会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们会认为旁边有鬼在听法,如果回头仔细看,啊!真有人回头啊(笑)……便会怀疑身边是不是鬼啊。也有人认为身边有天神,一点点空间坐了许多天神还绰绰有余,可以轻松自在地聚集起来,因为生命形态不一样。假如不精通所修习的禅定,就会产生困惑,而以为人是鬼、鬼是人。总之,一团糟。
禅定之中若无正念/觉性,就是邪定。最好的正念/觉性是四念处的正念/觉性——觉知身、觉知心。任何正念/觉性都是善法,但不见得都是最好的善法。比如,心想到所做的布施等善事,就会产生普通的正念/觉性,但不是四念处的觉性。四念处的觉性是有正念地觉知身、觉知心;觉知名、觉知色。普通的觉性不会引领我们体证道、果、涅槃,引领我们体证涅槃的觉性是四念处的,是觉知名(心)、色(身)之实际真相的觉性。
佛陀教导的四念处非常殊胜!有人七天、七个月、七年就开悟了,有人甚至一天就体证到阿罗汉。我们要修习的是四念处,也就是觉知身与心。如果在禅定之中没有觉性,那是邪定,不要练习。那些完全把心外送、毫无必要地看到佛陀、天神的邪定,根本无须练习。事实上,真正神奇的不是佛陀与天神的影像,而是那个能够看到身、心、烦恼的觉性本身,那才是引领我们离苦的路。
禅定之中的正念/觉性同样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觉性,另一种是觉性与智慧同步。只有觉性的方法——比如观出入息,心一直锁在呼吸而不跑到其它地方去,那同样是修习四念处的觉知身与心,得到的结果却是奢摩他。
四念处的修行可以分别导向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别以为只导向毗婆舍那。有正念的觉知身与心,只是奢摩他;觉知到腹部起伏是奢摩他,觉知到经行的脚步移动是奢摩他;其中都不包含智慧,因为没有照见三法印。
具备觉性又具备智慧的禅定是最好的,有正念地觉知身与心,有正念地觉知名与色,有智慧地看见名与色的三法印,这是圆满的四念处。我们要提升自己来到这种禅定。
首先,训练心具备正定,直到心安住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而不是左思右想、造作、修饰、演绎、专注、紧盯……心一旦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就可以带着正念观身、观心,观身和心的三法印(也就是身与心的实相)。为了见到身心的实相——三法印,心一定要安住并且保持中立。
隆波常常教导大家要有正念地觉知身、觉知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以身心的实相来了解身、心,实相就是三法印。我们要训练心具有一定质量,能够觉知到身心的实相,心安住且保持中立,这类有质量的心没有迷失在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忘记身、心;如果忘记身心,就没有禅定,也没有四念处的正念,或许有普通的正念,或者可能完全没有,这属于不善心。普通的觉性比如想听法,想到隆波帕默,心跑去和隆波在一起,这样的心是善的,但不是四念处,因为没有回观自己。
心去看隆波、佛像或思念佛陀,而忘记自己,则是最糟的,那样的心完全无法使用。但是这类心最常升起,也最自然升起,我们从出生以来就一直忘了自己,只注意别人或它物,从不注意自己。早上醒来就没有觉知身、心,只想着其它人与事,比如今天约了谁,要做什么,全都是身外之事。
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持续外驰!
隆布敦说:别把心往外送。但他接着说: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外驰。别把心往外送的意思是——训练心得以安住,有正定开发智慧。但一般人或说许多众生,都无法如此安住,包括没有修行的天神。
我们一直注意到他人与它物,忘了自己的身与心。比如发生了车祸,只在一边撞车,却导致两边堵住,每个人都有兴致想看,有人特别怕,想知道人死了没有,看到车翻在那里。请问他会看吗?——看。想看,如果场面不是特別恐怖,就会看久一点。也有业报现前的人,本不想看到死尸,就换到另一边,结果发现尸体刚好在另一边,这就是不善业报的现前,看到了不好的、恐怖的东西。我们一直关心外人外物,心从不跟自己一起,这就是没有正定,心跑到了外面。
普通人一直迷失在看、听、想之中,没东西可看可听时,就一直在“想”,有时只关注自己在想的事而忘了身心,心与自己脱节,这就是没有正定。
真正的正定用泰文来说,就是指心与自己在一起,没有外驰而自忘。所以说,我们的头号敌人是没有正定,心没和自己在一起,跑到想、看、听之中,始终动荡不安,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这样的心缺少禅定,更无法开发智慧,因为没有看到身与心,又怎么可能进而看到身与心的实相呢?
第二类错误的禅定是,强迫身和心专注、紧盯,聚精会神于一个所缘目标,比如观呼吸时,专注于呼吸,获得宁静和快乐,这是奢摩他,但没有智慧。因为专注的心是被改变与造作出来的,比实际的心更为宁静,被改造过,于是便无法看到身心的实相了。
有人去参加所谓的“毗婆舍那(观禅)”禅修营,观看每一次的腹部起伏。看到腹部起伏只是奢摩他,毗婆舍那需要看到三法印。观呼吸是奢摩他,毗婆舍那要看到三法印。绝大部分人训练的只是奢摩他,根本没有走上毗婆舍那之路。一旦出现奇怪的现象,奢摩他很容易产生奇怪的现象,有人会误以为开了智慧,已经见法开悟,这是更严重的错解。
提升心灵需要有正定,要避开两端,这是佛陀第一次讲法就教导的。如果我们审思佛陀悟道后的首次讲法,一开始就讲到不值得去做的两个极端。是什么呢?第一是欲贪行,迷失在欲望里。何谓欲贪行?色、声、香、味、触,全是身外之物,心始终迷失在外。至于修行人,要避开的第二个极端,就是苦行。让自己受苦,打压自己的身心,一想到修行就打压身与心。通常我们是先打压身,打压身体结束了,再打压心。
隆波测试过好几次!如果我说现在打坐吧,大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姿势,好像自己当下并没有坐着似的。强迫与改造身体结束之后,接着就会强迫与改造自心……如此一来,哪里还有实相?实相全都消失了。
经行时,我们说“好,现在开始经行”。然后就站起来,全然没有正念/觉性,因为计划着去到经行步道才开始觉知。结果呢?真正经行时,心从头到尾没有正念/觉性。既然我们已经先摆好姿势,先改造了身,再改造了心,然后再去经行,这样就没有实相可以被看了。因为身已经被改造,心也已经被改造。
现在大家都坐着,对吧。如何开始修行呢?首先,不用摆姿势,看到它坐着就行了。好,现在每个人开始打坐,其实你们已经坐着了,只是心没有得定。为什么没有得定?因为心不停的散乱。
这时,知道心跑了,它就不跑了。觉知自己其实非常简单,是我们造作得太复杂了。很多修习禅定的人喜欢吹嘘自己多么厉害,但大部分人只是在修佛陀未成道以前所修的禅定,那些不是觉知自己的禅定,无法体证道、果、涅槃。
开发智慧以前,先要训练正定。心与身在一起而且轻松自在,没有强迫。这样的禅定,心没有跑掉而忘记身和心,也没有紧绷、被强迫与被打压。同样的,也没有强行禁止忘记(身和心)。
真正的中道就在于没有忘记自己。心,跑掉了,知道跑掉,这可以透过修习任何法门来实践。习惯念佛者,就念佛;习惯观出入息者,就观出入息;什么都行,聆听隆波的CD也可以!
修行任何法门都无妨,只是要及时地知道心跑了。听到隆波讲法,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心回来听了,也要及时知道;心觉得搞笑、发懵,知道它的变化。或是念诵“佛陀、佛陀”时跑掉了,及时知道;心宁静了,及时知道;心散乱了,及时知道。要及时地知道心,这是最重要的。若是扔掉这个,就无法产生正定。
这一门让心产生正定的学科叫做——心学。一定要学习心的功课(佛教三学——戒、心、慧,三学的心学)。
隆波早期讲法时,反对与排斥的力量非常大——很多人觉得一定要先学习观身才可以。但是,并没有“戒、身、慧”三学啊,只有“戒、心、慧”。
心学,是关于心的功课。学习,就是及时地知道心。修行任何法门,持续及时地知道,心跑了,迷了,都要及时知道。心跑去紧盯了,比如观呼吸,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停在呼吸上,也知道。一旦看到心跑来跑去,跑掉的心会自然灭掉,因为跑来跑去是心的散乱,一旦有觉性地及时知道,散乱自会灭去,根本不用强迫出来的宁静。只要及时知道心的散乱——跑来跑去的心自会宁静,心自然准确无误的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
一旦体会到正确的觉知,有人就会人为的维持那个知者,不再关心跑来跑去的状况,反倒紧抓住知者了。这样的知者其实是错的。
这种知者的觉知倒是真的,然而心却是硬的、紧的。
知者有两种:正确的知者是轻松的、自在的、柔软的,可以在任何情况运用。真实的觉知不含贪、嗔、痴,它是轻松自在的,处于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状态。而人为修出来的知者是硬的、紧的、重的、昏沉的,里面有贪欲,想要保持;有痴,迷而不觉,正在造作。无迷就无贪。保持这样的知者以后,一旦心无法宁静,就会有嗔或烦躁,胸口好像被堵住一样。
真正的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只是觉知。而上述那样的觉知是硬的,上述那样的知者无须保留!
修行要有先后顺序,每天都是从零开始。及时地知道心跑了,或是念诵佛陀或观呼吸,心跑掉了,及时知道;心去紧盯和专注了,也要及时知道。如此一来,正确的知者、觉者才会产生。一旦真正的知者、觉者产生,我们才可能开发智慧。所以,必须先训练安住且中立的心,不含人为的意识,这样产生的心是知者、觉者、喜悦者。这样的心才可以开发智慧。若无这样的心,不能真正开发智慧。
要么就是迷失在思维,要么就是紧盯和专注,大家参加三天的禅修如果没训练过别的,就先把这个作为重点。
有些法师跟随隆波学习,一星期就能做到;有人学了很久,一直粘在紧盯与专注,根本没明白;尤其学过很多方法的,一定要坐下来好好纠正。对于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这些教法反而是容易的。
好,大家去吃饭吧。
 
 
 
中道
2014年4月26日在解脱园寺的开示
 
助教们的感觉如何?有没有学员黏着在专注里面?心很散乱的有吗?
以下两种人的修行是非常难的。第一种人是黏着在专注之中,一味地追求宁静而未觉知身与心。他们认为,只要专注于一心,便能够抵达道、果、涅槃。但这完全是两回事,这是严重的误解。
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们,其紧盯与专注的能力非常好,但并未因此见法开悟。有些人依靠长期地紧盯与专注而获得舒适与宁静,不受冷热的侵扰。如果让他们开发智慧,他们会拒绝的。因为开发智慧定会见到苦与危险,心不喜欢那些状况。就像在农村过河,有一种桥,是以一根竹子铺地,以另一根竹子做为扶手,有谁见过吗?粘着于专注的人就像是紧抓扶手不放的过桥者,始终无法迈进,许多年都停滞在同样的状态——被卡在专注之中。
另一种修行无法进步的,是一直不停思维的人。真正的老师会提醒我们觉知身与心、照见三法印。而某些人只是不停地思考着如何觉知,思维着何谓三法印。
黏着于专注的人,完全没有思维与念头;而迷失在念头里的人,则是不停地造作、演绎、推理与思维,上述这两种人都无法修行,因为他们走上了两个极端。
黏着于专注者,他们打压身与心,追求所谓宁静,这属于苦行。另一类人则是不停地思维,跟着念头与烦恼习气游荡,跑到纵容的极端里,始终无法步入中道。
修行最难的就是走上中道。一旦走上中道,接下来需要耐住寂寞,一再重复地观身和观心,无须学习更多其它了。这不像世间的学习,每一天或每一年都是不同的;对法而言,并无限制说必须几年结束。每一天、每一年所学的都是同样的,因此需要超强的忍耐精神。若无忍耐力,很难修行。有人今天修习不净观,明天修习出入息,后天又修习手部动作,总是固定不下来,全都是由于缺乏忍耐。
但是忍耐之前,先要训练让心走上中道!这很难,因为世间人都是追随烦恼习气的。早晨一睁眼就想着外面的人与事,只关注外界。
他们留意色法(现象)而不留意眼,留意声音而不留意耳,留意气味而不关心鼻,留意味道而不在意舌头,留意和身体接触之物而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留意所想之事而未回观自心。这是所有众生最大的种误区——不愿回观自己,因此无法走上佛陀为我们铺好的路。
大家读过早晚课诵之中“法的功德”吗?那真是无比殊胜。
“法”是由世尊所清楚表述的,每个人都能亲自体会和照见,不限于佛陀本人,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法是请人来品尝的,而非劝人相信的!佛陀并未让大家来相信,而是邀请大家来尝试!比如你们跟随隆波学习,听法谈CD,试着回观自心,让心安住,分别名与色……当你接受邀请与接受挑战反观自己,在自身与自心学习之后,有缘者会亲证到“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不是依靠某人的教导与传播,佛法惟有亲证才会被知晓。
由于一般人不愿回观自己,一直迷失在外,所以隆布敦再三强调,教导的首要基础是“别把心往外送”。别把心往外送——并不代表着不听、不说、不想,而是表示要及时地了知与认识自己。
普通人只留意现象(色法),不愿留意眼睛;只留意声音,不愿留意耳朵。留意耳朵也是留意别人的耳朵,留意眼睛也是留意别人的眼晴。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从不反观。鼻子怎样也不知道。知道味道却不留意自己的舌头,吃饭时有谁注意自己的舌头吗?有觉知到舌头吗?咬到舌头才知道有舌头。我们留意的只是味道,意识到了吗?吃饭时很容易观察到。谁比较喜欢吃?(笑)人贪吃的时侯很容易观察到隆波所讲的情形,留意味道而未留意舌头。看电影的时候,留意所看的事物而未留意自己的眼睛,如果仔细观察,眼睛接触色,其实已经接触到苦,只是我们并未洞悉到这一点。
我们留意所想的内容,却未留意自心。心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所想的内容有时有趣、有时痛苦,想的时候完全陷入其中,这正是弱点与不足之处。
不修行者的心一直外驰,只留意别人与它物,完全忘记自身和自心。想的时候,只留意所想的,想及某人感到生气时,不知道自己在生气,只注意着导致生气的对象,不停地想着那个人。又或者想到爱人,不知道心正在爱。开车时,别人超车,心生气了,不留意自己的生气,反而注意让我们生气的人去了哪里,因为想要讨回公道。这是所有众生的致命弱点,百分之百都是这样。惟有聆听法义的人才会回观自己,让心变成知者、觉醒者与喜悦者。否则,大家的心百分之百都是留意着外面与别人。
那些从不关心自身与自心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见法开悟,他们没有学习自己,所以想要放下自己是不可能的。他们从未反观,只是盯着别人,以为“我”是实存的实体,并且是世界或宇宙的中心,所想的一切全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
我们要提升自己、回看自己的身与心,不要总迷失在外面那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添油加醋的故事里。
隆波发现,世间真正不再迷失而醒来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万人之中能否找到一个都是不确定的,真是稀少,所以导致体证道、果、涅槃的人也非常难得。这并不是说透过修行而体证道、果、涅槃是很难的,而是真正的修行者太稀缺了。
我们不相信依靠自己可以体证,我们不回观自己,只是一直迷失在外。绝大部分没有学习法的人一直迷失,导致一旦想要修行,便会强迫自己不往外跑,开始不停地打压和改造身与心,那同样是掉入了另一个极端。
一般人是错在彻底迷失于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迷失在烦恼习气里。等到修行时,又错到另一个极端,打压身与心。一想到修行,就摆好了姿势再开始,觉得那才是修行。
隆布敦曾经教导说,倒立同样可以练习禅定,因为姿势和禅定无关。不修行的人会走上纵容或纵欲之行,追随烦恼习气而迷失。着手于修行的人则容易苦行,改造与打压身心,这就是为何极少人体证道、果、涅槃的原因。某些地方有成百上千人在打坐与经行,可是要找到一个真正走上中道的人却都很难。
几十年前,隆波曾经拜访很多东北部的大师,在寺庙看到许多打坐的人,一晚上可能有好几百人。通常隆波在寺庙时,师父都让隆波去出家师专用的地方修行,但有时隆波还是偶尔参加大型活动,然后看到……哦,人真多,里里外外都是。有人打坐、有人经行,隆波观察到:“哦……没有看到一个人在修行!”
没错,他们是在不停地经行和打坐,可是为什么隆波认为他们没有在修行呢?因为一类人是散心杂乱,跟着念头奔波,随着烦恼习气走到纵欲的极端;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在打坐和经行的时候,打压身心,掉入苦行的极端,没有人走上中道,找不到一个人走上正确的路!于是心说,没有人在修行,没有人走上中道。当然这些话并未说出口,只是想:“唉,我还是独自去修行更好吧。”
第二日早晨,我去顶礼长老,长老看着我的脸,笑着说:这个寺庙没有一个人在修行啊!”这句话是我心里想的,结果长老说出来了,这令我觉得很惭愧。看到没有?我也是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去看别人的心,迷失在外了。他们在打压身心,而我是把心送到外面去看别人,一样很蠢,还以为无人知晓。
旁人觉得奇怪,为何长老说没有一个人在修行呢?一晚上有几百人在打坐与经行啊!其实,没有修行是因为心未走上中道,要么打压身心而自我感觉良好,要么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完全迷失了。
某次,一位天神拜见佛陀,自认为已经成就阿罗汉果,想要找佛陀切磋,他问世尊:“您超越了贪、嗔、痴,是怎么做到的呢?”佛陀回答道:“天神,是这样的。世尊之所以能够超越贪、嗔、痴,是因为既不精进也不放逸!”
天神很惊讶。因为“不放逸”还好理解:就是不懈怠嘛。但是“不精进”……为何世尊这么说呢?天神的心开始怀疑自己可能不是阿罗汉吧,因为无法理解世尊在说什么。于是,天神放下成见,虚心请问:“世尊,请您继续解释。您说超越了贪嗔痴是由于既不精进也不放任,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如果我们放任,生命就会下堕;如果我们精进,生命就会上升。不精进也不放任,才能够超越贪噴痴。”
天神听到此话,体证了初果。现在,我们与天神听到同样的回复,可是天神证悟了初果,我们却没有任何体证,这是因为我们与天神的波罗密不同,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阐释。
所谓放任,就是放任自心,追随烦恼习气而成天浑浑噩噩,白白浪费呼吸,行住坐卧也都白白扔掉了,没有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精进则代表修习苦行,在打坐与经行的时候打压自己的身心,做什么都在打压身心。
放任就是放任自心追随烦恼习气,所以生命是下堕四恶道的。精进则是打压身心,会上升至天界,但不会抵达涅槃。因为,涅槃没有下堕也没有上升,涅槃就在眼前!没有升降,没有起伏,圆满无缺。
我们要训练心走上中道。走上中道是指——心不迷失于外,同时心是安住的,但没有强迫自己安住。这是以前上座部法师们讲的——心成为知者!
以前去到哪个寺庙都讲到心成为知者,这个寺庙是,那个寺庙也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消失,追求的都是禅定或禅相,毫无任何实质。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心成为知者、觉者、喜悦者。
麦张迪(阿姜摩诃布瓦的妹妹)曾经问过隆波:“您是怎么修行的?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来到同样的境地?”隆波回答说:“开始时,观呼吸;之后,心获得宁静,呼吸越来越细,最后在鼻下变成光。隆波开始觉知,但不是注意那个光,而是每当心一跑掉,就知道;再跑掉,再知道。心和光明一起安住,继而发展智慧。”
她回应说:“哦!这就一样了!”但她不是观呼吸,她的哥哥阿姜摩诃布瓦教她念佛陀,当她念佛陀时,心放在鼻子下面,“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佛陀,佛陀”,心跑掉了,又知道。称念佛陀不是为了让心静止不跑,称念佛陀或是观呼吸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到心的跑掉。如果透过称念佛陀或是观呼吸而不让心跑了,那是苦行,是在强迫自己。另一方面,如果称念佛陀时,心却迷失在念头里、就走上了纵欲之行。称念佛陀时,心跑掉了,知道,心便会安住;此即是无须刻意地让心自然安住的修行。
隆波不称念佛陀的原因是由于心不喜欢这样,心原本就喜欢想,称念佛陀又是去想佛陀,所以心不喜欢。隆波七岁一开始修行就是采用观呼吸、念佛陀的同时数一二三,吸的时侯念佛,呼的时候念陀。后来觉得太多,一二三就不要了。慢慢地,心获得宁静,佛陀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呼吸不是为了让心宁静,而是为了知道心跑掉。心一跑掉,就知道。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禅法!当然,如果谁觉得世间还很有味道,就无须实践隆波所教的内容,只是持戒就能够很好地活在世间。但如果觉得世间没什么值得留恋,全都是苦,不想死了又死,苦了又苦,那就训练心走上中道吧。
修习任何禅法,都需要让心走上中道。佛陀、佛陀,心跑掉了,知道;佛陀、佛陀,心专注了,也知道。觉知呼吸时,吸气,觉知自己,呼气,觉知自己;最重要的是觉知,但不强迫去觉知(不刻意),否则会掉入苦行。如果放任自心追随烦恼习气,则是走上另一个极端。修行就是为了不走上两个极端,不跟着烦恼习气迷失在色声香味触的五欲里。
我们需要有个可供实践的禅法,但是心不走上两极。选择一个禅法是为了及时地知道心,而不是为了强迫心去宁静、快乐以及正面积极!如果强迫心去宁静、快乐、正面积极,就是掉入苦行,永远无法步入中道。无论我们打压的功夫有多厉害,也无法走上中道!那样虽然也是觉知自已,然而心是硬的、不自然的。
我们并不是为了让心宁静与快乐,因为宁静与快乐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去追求会变化的东西,而只是觉知自己,心和自己在一起。
请选择任何的禅法作为参照点,然后,及时地知道心在逃离自己。
在固定的练习里,心绝大部分是跑去想。有时跑去觉知身体,有时跑去想,不太有看、听、嗅、尝的机会。
我们可以选择任何禅法,然后及时地知道自心。称念佛陀、观呼吸、观腹部起伏,都可以,修行并没有唯一正确的固定方式。观腹部时,不是为了知道腹部,而是为了要知道心;观呼吸时,不是为了知道呼吸,而是为了及时地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呼吸在一起了,也知道。
观腹部不是为了观腹部,而是为了及时地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腹部在一起,也知道。经行时,有人把心放在脚上,甚至越过脚了,和大地在一起,去感觉此处冷、那里热;此处硬、那里软。可是没有人会认为大地是“我”,因此不用去看那些,那太绕远了,是另一种心向外驰。经行时,如果只是不停觉知那个接触,也是走上极端与苦行而让自己受苦。看到身体在走,之后,心跑掉了,知道;心跑到脚上了,也知道,即可。(刚好寺庙钟声响起)听!心跑到钟那里了,要及时知道;如果你害怕让心跑掉,努力控制它,也要知道(心在控制和打压)。
谁看到心跑到钟那里了,请举手。控制着不让心跑到钟那里的,请举手。心跑到钟那里时,没有意识到它跑了,称为欲贪行;强迫心去故意调控,不让心跑,叫作苦行。心跑到钟那里了,知道心跑到钟那里了,此谓中道。中道即是在此!
如其本来地看待它,如心本来地看待心,心就会毫无任何人为与刻意地安住。如果人为地控制心,看似是在觉知自己,但其实心是紧的、硬的。如此控制着让心不要外送,就是走上了苦行之道。
难点正在于此,心步入中道是最难的。众生都是顺着欲贪而行,一旦修行了,便又习惯于去控制和改造,也就是以苦行的方式打压身心。因此,现在我们要训练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及时地知道心,叫做心学(佛教三学的戒学、心学和慧学),这是开发智慧之前所必须做好的准备。
有人说隆波教导错了。应该先观身,再观心,这其实是误解了佛陀的教导。观心有两部分,第一阶段是为了产生正定,让心成为知者,以便走上中道。一旦走上中道,观身、观受、观心还是观法,都不是问题。四念住的修行是为了产生智慧,而不是先要观身才能观心,这都是个人想像出来的,而非佛陀的教导。
有些老师这么修也这么教,大家也就这么理解与相信了,认为开启智慧之前一定要修习禅定,但这是想象,佛陀并未如此教导。佛经记载道,阿难尊者说,佛陀教导到达解脱的三种途径:先定而后慧,先慧而后定,定慧同步,三者都会抵达目的地。我们不能局限在自己狭隘的理解里,应该领会佛陀教导的真意才好。
如何让心走上中道?适合于每个人的禅法是不同的。有人观呼吸,有人观腹部起伏,有人观行住坐卧,没什么是不可以的,心走上中道就行。及时地知道心,叫作心学;让心产生正定,正定是心走上中道的起点。
隆波田是以手部动作为“锚”,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做手部动作时,要知道心跑去想了。隆波田说,当人能够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那是真正修行的起点,让心成为观者,做好准备以开发智慧。
隆波甘恬在不久前,于住院期间写道:“绝大部分的法师根本不知道何谓毗婆舍那,虽然他们号称在学习隆波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专注或紧盯在手上,根本没有走上毗婆舍那的路。
上座部有许多的修行者在称念“佛陀、佛陀”获得宁静之后,便开始思维身体的组成部分,那并不是毗婆舍那,而只是不让心如死水的对治技巧罢了。毗婆舍那与思维无关!当你观照腹部起伏时,心若跑到腹部,就不是毗婆舍那而是专注或紧盯。假如修对了,哪个禅法都可以,没有更好或更坏。如果原则错了,同样都是错,也没有哪个法门更好或更槽。
最重要的是符合原则,以习惯和喜好的禅法作为开端,训练心去成为观者。任何法门都行。观腹部不是让心盯着腹部,而是及时知道心跑来跑去;观呼吸就继续观呼吸,不是为了宁静,而是为了及时知道心跑到了想;心专注于呼吸时,也要知道。只要及时地知道心,就是开发智慧之前的“心学”,也就是让心准备好。
世间之人难以记数,真正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可谓少之又少。真正在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人,真的只是凤毛麟角。
尚未让心准备好的人,一旦着手于实践,就会打压与改造身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能在开发智慧之前让心准备好,因此体证道、果与涅槃的人非常罕见!如果心真正准备好成为知者、觉者、喜悦者,如此观身与观心,照见三法印,那么七天、七月或七年,我们一定能够见法开悟。
如果心未准备好,七十年或七辈子都是无法体证道、果与涅槃的,而只是在紧盯与专注。当然,紧盯与专注总好过心不在焉,因为心不在焉只会堕入四恶道。而紧盯与专注,则会上升至天界成为天神或梵天,但是不会达至涅槃。
惟有心成为了知者、觉者、喜悦者,才会看见五蕴、六入所展现的三法印,并且由此走向涅槃。真正的中道正在于此!
请务必理解清楚,否则会修错。修错了,将是白白努力一场,没有任何收获!
请大家去吃饭吧!
 
 
佛法的三门功课
2014年4月27日在解脱园寺的开示
 
助教们觉得如何?这次参加禅修的人并不是太顽固,心比较柔软、就像小孩子一样。
事实上,很多人的心是非常顽固的,而顽固并无益处,就像是盛满水的杯子无法再装入什么。同样的,顽固的心也无法学到任何东西。有人修行很久,甚至几十年了,心还是想着此好或彼好,接受不了新事物。可是他忘了,如果是真的好,他早就离苦了。还有苦,就说明不是真的好。因此一定要提升自己继续学习,佛教徒的职责就是学习。真正结束学习的人是阿罗汉,被称为“无学”。“无学”的阿罗汉无须再学习,他们已经毕业。我们则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证到初果就是上大学成为了大学生,是“有学”者。尚未证到初果(或以上)者,再厉害也只是高中生。所以请提醒自己,我们还只是学生。
佛陀所教导的功课共有三门:第一门是戒学,第二门是心学(一般称为定学),第三门是慧学。我们的功课只有这些而已。佛陀教导说,(旧时代的)农民有三样职责:第一,下雨后要去耕田;第二,耕完田要去播种;第三,守护好稻田,水多时把水输出,缺水时把水灌入。当时机成熟,禾苗会自己结成稻穗。农民是无法指挥禾苗何时结出稻穗的。修行也有三样职责:戒学、心学和慧学。当时机成熟了,道和果会自己生起,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或指挥道、果的产生。我们就是学习三门功课而已。戒学并不只是见到僧众就去求戒。我们每一次向出家人求戒,他们都会给我们,但是出家师父也只有二百二十七条戒。如果每个人去求五条戒,最后,师父自己的会越来越少。戒——就是心处于平常或正常的状态,不被烦恼所掌控,不在身与语的方面犯错。倘若觉性不够,不足以呵护心,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早上醒来,提醒自己今天要持守五戒,午饭、晚饭、睡觉之前,每天至少四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每天至少四次提醒自己持戒是很好的,经常提醒,犯错了才会升起惭愧心。但这是对于刚起步者而言的。对修行人应该有更为细腻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人)是依赖于觉性去及时知道心里升起的烦恼。
我们之所以破戒,是因为烦恼控制了心。例如,当贪控制了心,我们就可能伤害或杀害别人,偷盗别人的财物或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是欺骗他人、吸食毒品。如果嗔控制了心,同样可能违犯全部五戒。痴控制了心,也可能违犯全部五戒。贪、嗔、痴并非在别处产生,它们就产生于心!以觉性去知道,这并不难。每个人都知道何谓生气,对吧?也知道何谓散乱、萎靡不振、怀疑、仇恨或是小心眼,所有这些烦恼我们全都认识,只是忽略了它们,放任它们来控制自心而已。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烦恼在心中浮现,要更快与更及时地知道!
当觉性及时地知道烦恼生起时,烦恼就会自行灭去。因为心有烦恼时,就不会有觉性,心有觉性时,便没有烦恼;烦恼与觉性不能共存,善法和不善法无法同时生起,只能生起在不同的时刻。就像是光明和黑暗无法同处:如果在暗处开了灯,黑暗就消失了;关掉灯,又黑漆漆了。当觉性升起时,就像在心里点亮一盏灯,亮堂的时候,黑暗便消失,所有的烦恼就灭去了。
我们的职责就是持续地常常去觉知,我们有能力做到,只需要不再听之任之罢了。真的不难,我们只是忘了而已。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忘记。常常去知道!无论什么烦恼升起,都要及时知道。及时知道,五戒就会自行圆满。想要犯戒时,便升起惭愧心,惭愧自己的所作所为,害怕犯戒之后的苦果。每次犯了错,心都会难受。比如,很强的嗔心生起去伤害了某人,过后心会感到痛苦;或者很强的贪心生起,当贪心过后,心一样痛苦与难过,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修行人不喜欢模模糊糊。如果不想这样,就要依赖觉性去及时知道心里生起的烦恼。
烦恼何时生起呢?烦恼生起在眼看到色(东西)、耳听到声、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东西、心想到什么的时候。事实上,眼睛看到色(东西)的第一瞬间,烦恼尚未产生。当眼睛看到某物之后,传送影像的信号到达心里去定义所见的是什么。之后,才有善心与不善心的生起。烦恼仅仅在心中生起,而不在眼、耳、鼻、舌、身上生起。因此,觉性只是要守护一个心门而已。
并不是我们去呵护心。有了觉性,觉性会呵护心。如果是我们故意去呵护心,想让它没有烦恼,心就会郁闷。因为“想要没有烦恼”本身就是贪心,心已被烦恼吞噬干净了。而依靠觉性去及时知道,这个“及时知道”才是真正呵护心的。有觉性的时候,贪、嗔、痴自然灭去,心自然有轻松、快乐与自在。
上述属于戒学。倘若如此训练,持戒就会变成自动自发的行为。以前难以持守的戒也会变成易于持守。甚至不用刻意持守,戒会自己现前,因为我们有觉性。
四年前,很多人恶意攻击隆波,说隆波犯戒。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师父托人告诉隆波,说想见见隆波。因为很多人都说隆波帕默非常坏、每一条戒都犯了,还诋毁先贤的教导,所以他想当面见见。那时是在龙堪省,隆波去了之后,顶礼师父,然后说说这个、聊聊那个,他并没有问隆波做了什么。最后,隆波合掌准备说什么、师父说:“不用了!不用了!我没有任何怀疑了!你怎么可能犯戒呢?你有觉性啊。觉性如果圆满,是绝无可能犯戒的,那是自然的。戒会自然护身。当我见到你的一瞬间,就已经全都明白了。”
依靠觉性,戒会自然产生。戒若持好,自然不堕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当然,还是存在堕入的可能性,并不是彻底安全。比如临终时,可能出现偏差,一旦不善心升起,就会失误(而堕入恶道)。仅仅有戒,是无法保证不堕入四恶道的、只会大大降低风险罢了。
所以,每个人都要每日训练自己,及时地知道有什么烦恼在心里升起了。
佛法的第二门功课是:心学。
心学——就是在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一门功课。人们的口头禅是:戒、定、慧。其实,戒是果,定是果,慧也是果,它们的因则是戒学、心学和慧学。我们一定要在因地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果地上面做文章。
我们的职责并不是让戒产生,而是在因地下功夫,让觉性来呵护心,令戒生起。并不是我们去制造禅定,而是在因地下功夫,以心学让定生起。我们并不是去制造智慧,而是在因地下功夫,让智慧生起。
我们无法让智慧产生,因为智慧是无我的。我们只能在因地上用功。智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安住的心,也就是正定。
学习心学,是为了产生正定,让心为开启智慧作好准备。
定有几种,分为两类:一类是邪定,一类是正定。
邪定不带有觉性,伴随着贪、嗔、痴等不善心。禅定与觉性和智慧不一样,禅定并不总是好的。觉性和智慧仅仅升起于善心,但是禅定不同,它可能生起于任何一种心。善心和不善心都能够产生禅定,甚至射杀他人时,一样可以产生定。做什么都可以有定。
禅定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邪定,是没有觉性的禅定,伴随有不善心;
第二类是正定,伴有觉性。这样的定还可以再细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能知和所知粘在一起的禅定,只能用于修习奢摩他。
第二种,具备觉性,心是安住的,是观众、看客,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心观看名法和色法的表演与运作,只是观众,稳坐岸边而未跳入河流之中,能知与所知是分离的。它既可以用于修习奢摩他,也可以用于修习毗婆舍那。当道、果产生的时候,心会自然进入这种禅定。一位圣者以涅槃为所缘修习禅定时,也属于这种定。
第二种禅定的禅修所缘,范围极其宽广,不同于能所合一的禅定。
在能所合一的禅定中,比如念诵佛陀时,心和佛名在一起,不跑去别处;或是观呼吸时,心和呼吸在一起,不跑去别处;或是观腹部起伏,心和腹部在一起,不跑去别处;或是经行时,抬脚、移脚,心在脚上,不跑去别处……心一直是在某个所缘那里。心是一个,所缘也只能是一个,这是修习奢摩他,是用于休息的。
在能所分离的禅定中,心是一个,所缘却可以是十万个、百万个。所缘随着眼、耳、鼻、舌、身的自然运作而运动和变化,心退而成为观者、看客。所有的所缘(一切名法与色法)就像一幕幕戏在舞台上演,而心是真正的观者,没有陷入进去干扰。心不是导演、不是作者、不是演员、不是评论家,心只是观众,老老实实地看。有什么就看什么——爱、恨、情、仇,心只是观众。
能所合一的禅定可以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定、六定,七定、八定。能所分离的禅定可以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定、六定、七定、八定,以及灭尽定,明显优于前者。
一般人并不认识佛陀开示的这种能所分离的禅定,这是极大的失误!虽然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禅定。
两天以来,隆波苦口婆心的引导大家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禅修方法,训练去及时地知道心跑掉了。如果没有及时知道,心会跑到一个极端——随顺着烦恼而去(欲乐行);如果控制着不让心跑,它又会跑到另一极端——苦行。操控着不让心跑、压制着不让心动弹,这都是苦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及时知道心跑掉了,而非严禁心去游荡。
比如说现在打坐,每个人都开始摆姿势:先控制身、再打压心,这其实是进入苦行的一端。我们需要训练让心走上中道,才能够修习毗婆舍那。中道就是既不跑掉,也不紧盯与专注,只是如其本来地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不控制它。就是这样持续地训练直至娴熟。
让心达到安住状态的方法有很多:
第一种是修习禅定达到二禅,心自然会安住,只是很少人能够达成。隆波通常不教人修习禅定,只指导少数适合学习禅定的人。二禅以上所得的那个觉者(观者/知者)非常有力量,持续时间也长,有时几天,最长可以七天,然后会消退,需要再次修习。只是一般人很难真正进入禅定。有些人自认为可以,其实全都是能所合一的禅定,并不产生觉者,只产生迷失者而已。曾有某位著名的师父坐着跟居士们互动时,极强的厌倦感生起了,他觉得居士们所讲的话毫无意义,就因厌离而直接坐化了。可是他的心已经明显游走和移动,没有归位,这样是会再次出生的。
我们需要训练的是第二种——及时知道心的游走与移动。要常常知道、不要控制和打压!每一天,选择修习任何一个禅法作为参照点,来观察心的游走和移动。心的游走和移动只有两种形式:一是跑到念想里去造作与演绎;另一种是紧盯和专注。紧盯和专注同样是游走与移动,比如心跑到了呼吸上,那也是紧盯和专注。及时知道心跑了,心就会非刻意的自然安住。这种心是自在、轻松、快乐、柔软的。如果觉者是硬硬的、沉重的、紧的、迟钝的、昏昏沉沉的,那是仿冒品。
觉者有两种:一是正品,一是赝品。正品的觉者是轻松、自在、柔软、敏捷的。赝品的觉者则是记得了觉者的面貌之后,出于贪心,自己营造出一个仿冒品,这样的心是硬的、迟钝的。就像这位居士(隆波指向某位居士),虽然在觉知自己,却是以假冒的觉者在觉知。这两种觉者的区别一定要仔细体会!
心学——是为了产生正确的觉者。正确的觉者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没有走神、没有紧盯与专注,并非刻意产生。刻意产生的觉者是仿冒品。
有了正确的觉者,就会进入最后一门功课的学习——慧学。
如果通过这个阶段,就会依次体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以及四果阿罗汉。
慧学,首先是名色分别智——分离名和色。心唯有步入能所分离的禅定,才可能分离名色。修习能观和所观粘在一起的禅定,是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的。比如观照腹部的起伏,心若是和腹部粘在一起是无法分离名色的。但是正确的修习能所分离的禅定,就会看到身体坐着,心是看客;身体在笑,心是观者;身体点头,心是观者:身体扇扇子,心是观者;身体行、住、坐、卧,心是观者;会看见身与心是分开的——名和色是分离的,且名法与色法还可以进一步分离。
隆波并未教导如何分离色法,因为只有具备禅定的人,才可以把色法更为细分。如果获得了相当深度且稳固的禅定,那么(从禅定)退出以后再观察色法,就能够进而将之分解成地、水、火、风,并照见它们是建立在虚空(空元素)之中的。
倘若没有深度的禅定,那么只要知道身体非我,只是被心所觉知到的一堆物质元素,就这样即可,无须进一步更细的区分色法。大部分人可以进一步区分的反倒是名法,因为这个时代的人都喜欢“想”,所以适合观心。
擅长于想的人,非常适合观心;而喜爱舒服与宁静的人,则适合观身,但一定要先修习禅定——《阿毗达摩》是如此教导的。
如果心特别散乱,难以修习禅定,那么就去观心。不难的!要仔细体会,分开来看:快乐是被觉知的对象,快乐不是心。痛苦是被觉知的对象,痛苦不是心。慢慢练习便好。苦和乐不是心,不苦不乐也不是心,都只是被心所觉知的对象。善愿不是心,比如生起虔敬信仰之情想要供养僧众,但是瞬间,懒惰又生起并且取得了胜利。因此信仰也是变化的,生起了,会灭去;信仰不是心,心是看见“信仰”的观者。一切烦恼——贪、嗔、痴——都不是心,都只是临时混进来的现象而已。
大家慢慢领会,比如喜欢(刚好寺庙钟声响起)钟声,最开始的心是安静而无感觉的,一听到悦耳的声音,满意感就生起。这说明满意感是临时混进来的。逐步练习就会看到所有的名法——苦、乐、好、坏,都不是心,都只是临时混进来的现象。心只是观者!就这样练习分离名与色。
分离是为了什么?为了照见所有的色法与名法全都显现三法印。学习三法印并不是一次性地整体学习,若是整体学习,便会坚定地认为那是“我”。因为五蕴聚合成组/成团,被称为“团组记忆”,它们会定义这是“我”。一旦分离了名色、五蕴、六界,就会知道每个部分都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团组散开了。生气不是“我”,如果看见生气是“我”,就偏了。身体在行、住、坐、卧,心只是观者,谁看到身体是“我”,也偏了。我们看到的一切全是无常、苦与无我,这才是毗婆舍那(内观)的修行。
心一定要能够安住,之后要能够分离名色、五蕴、六界。
色法可以分成四界: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称之为界的分离。名法可以分成四蕴:受、想、行、识。这就是隆波讲的名色分别智。我们不是擅长分离色法的行者,没有足够深度的禅定,所以分离到蕴就够了!色也是蕴,不用继续分离。之后我们会产生智慧——看到色法是无常、苦和无我,名法是无常、苦和无我。
色法很容易看到其苦与无我,名法很容易看到其无常和无我,视角略有不同而已,因此没有观身派与观心派之别。观身是为了照见三法印,观心也是为了照见三法印,要看的是三法印,而不是为了观身或观心。
如果仅仅观身或观心,只是奢摩他。因此,隆波的教学从不说观身还是观心。如果有人这样理解、只说明他根本不明白何谓毗婆舍那。毗婆舍那(内观)无法故意选择观身或观心,因为觉性是真正的主人——是觉性自行选择观身或观心;觉性有时候观身、有时候观心。
我们先要训练让心得以安住,接下来是分离蕴与界,然后看见蕴与界所呈现的三法印。如果质量够了,道和果就会自然产生,并非是由我们指挥和命令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令道、果、涅槃产生!
涅槃是没有生也没有灭的。道与果则是有生灭的。道与果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有生灭吗?有的。道(智)生起了,会灭去。比如:须陀洹道(智)生起了、灭去,变成须陀洹果(智);须陀洹果(智)生起了、灭去,变成须陀洹的圣者。后续还会生起斯陀含道、斯陀含果、斯陀含的圣者。道和果是属于出世间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它们是出世间法的生灭法,依然是有因果的。什么是因?什么是果?道是因,果是果。须陀洹道(智)是因,须陀洹果(智)是果……阿罗汉道(智)是因、阿罗汉果(智)是果。
涅槃是无生的,因为没有原因让涅槃生起,故而涅槃是不生不灭的。
道(智)有生有灭,果(智)有生有灭,并非所有的出世间法都是永恒不变。大家听说过:“四道、四果、一涅槃”吗?它们是指九种出世间法,前八个都是生灭的,只有涅槃是不生不灭。
体证初果须陀洹的人,在人生之中是第一次见到涅槃。凡夫是不曾见过涅槃的。有人说在修行时见到佛陀的涅槃,那属于禅相。一个凡夫不可能见到涅槃。第一次见到涅槃是体证初果的时刻,时间非常短。(圣)道生起,只是心生灭的一个瞬间(一刹那);(圣)果生起,只是心生灭的两三个瞬间,只能瞥见一下,不超过三四个瞬间,时间极短。就这样一弹指(隆波弹指),心就已经生灭了三十多次。因此,初果圣者不是很熟悉涅槃,二果圣者也不是很熟悉涅槃,甚至三果圣者仍然不是特别熟悉涅槃,还有功课需要继续学习。
假如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想要借用涅槃来休息,就要重新分离名色、重新修习毗婆舍那。因为他们有过放下名色的经历,放下了名色,就会接触涅槃。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非常娴熟于涅槃,涅槃就圆满呈现在眼前。只要一作意,就可以亲历。因此,阿罗汉在休息的时候,根本无须经过名和色,就能够直接契入涅槃。
涅槃就在眼前,我们死死生生所寻找的竟然就在眼前!涅槃就在当下,涅槃就在这里!涅槃不在解脱园寺、不在隆波这里;涅槃就在眼前,就在心里。但是我们没有看见,因为我们被烦恼所遮蔽了。
大家一定要修行,有一天就会体证道、果和涅槃。此生要体证初果才会确保不堕四恶道——不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至少可以投生为人。
大家要用心修行,至少今天已经有机会听到了法!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真正对佛法感兴趣的只是极少数,对佛法感兴趣又听到真正的法的人更是所剩无几。如今在座各位已经听到了法,有机会听法并愿意实践的又有几人呢?很多人会说:先放一下,等到老了再修行;目前先学习与了解。谁是这么想的?坦白些。等到五十岁再修行,是吗?五十岁也不会修行的,那时更难了,因为心已经散乱了五十年。要从今天开始精进!否则太迟了!听过《明天太迟》这首歌吗?对!太适合成为阿罗汉了。还有一首教导毗婆舍那的歌是什么知道吗——《那不一定》。《明天太迟》教人不要拖延。佛陀入灭之前教导说不要拖延!对于佛教徒来说,明天太迟了,要从今天开始。谁知道死亡何时降临呢?佛陀说,没有人能够战胜死神。
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行、住、坐、卧,觉知自己;大、小便时,觉知自己。看到(五)蕴(六)界在工作、感到苦乐的时候,觉知自己;吃饭、洗澡、开车、穿衣、打扮、过马路……都要觉知自已!除非是工作用到思维的时候与睡着的时候,这两种情况无法觉知。工作时就用心工作,不用想着修行。但如果白天用功且修行相当深入,就会在睡觉的时候继续自行提升!请大家去吃饭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