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持净戒的功德
第一节.总说持戒的功德 经藏侧重于定,律藏侧重于戒,论藏侧重于慧,但律藏与经藏、论藏相比,还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在汉文的经典中讲是“以戒为师”,藏文经典中的记载更具体些:“经藏和论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还代表导师。”由此都可见律藏相比于经藏、论藏的重要性。因为经藏、论藏讲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则直接说明身口意三门的取舍标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违反后获罪如何,这就象一位导师,在弟子身边直接指导、规范他的发心与行为。 《佛遗教经》中记载,佛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中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意即为别解脱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时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为师,佛法的光辉仍能照耀世间。总之,守持清净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诲。 佛曾经在《杂阿含经》中说过,佛法是否住世,关键就在于佛的弟子是否尊重、受持清净的戒律,在哪个地方有佛的四众弟子做羯磨,受持清净戒律,那个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会趋于衰灭。 佛在《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涅槃经》是显宗中最了义的经典之一,从佛的这句开示中可以看出,无论修学什么了义佛法,都必需以持戒作为基础。 在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有: 有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 意即世上的万物,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等都依靠于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同样藕益大师也云:“持戒如地,万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即从善根而言,持净戒所获的功德如大地上的万物一样无量无边;另一方面则从遣除违缘魔障而言,有如坚固的城墙能抵抗外敌的入侵,若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们对佛法有如是的评价:佛法的基础为戒律,佛法的精华为般若波罗蜜多,佛法的极密精华是密宗大幻化网。此也说明佛法的基础为戒律。 以前藏地有的学法人去印度学梵文,以期翻译佛典的时候,许多智者都祈请他们多翻译戒律,因为这些智者在实际修持、领众的经验中,感觉到了戒律的重要。 清净持戒的人也会感得梵天与帝释的护持,因为经书中说梵天、帝释特别喜好忏悔罪业、积累善根、守持净戒的三宝弟子。汉地古书中的“天有好生之德”的话同样也表达了上天喜欢积德行善的人这个意思。 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在天人战胜阿修罗之时,天鼓就会自动发出声音,声音中宣说佛法中的四法印,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们前世共同守持清净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脱,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见,欲望得生善趣,需要守持净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的,这样,无论为得到世间的善趣功德,还是为得到出世的解脱功德,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前导。并且佛在《十地经》中、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都阐明了这个概念。《入中论》中说: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异生”是凡夫,“佛语生”是声闻,“自证菩提”是独觉,“佛子”是大乘菩萨,“增上生”是善趣,“决定胜”是解脱,这一切的功德都来源于守持清净的戒律。 法王如意宝1987年在朝拜圣地五台山,现见了文殊菩萨后,从智慧海中现出的《忠言心之明点》,也提到了受持清净戒律的教诲: 犹欲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 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 就是说,如不受持净戒,而想得到圆满的世间安乐和出世的解脱,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我们应恒时以正知正念,谨慎地调伏自己的相续,受持净戒。 清净持戒的人,因为抛弃了对五欲的贪求,不再与世人相争,因此时刻处在最安乐、自然的状态中,此时在世人的眼里,他已是非常高尚、可敬的人了。人们接触、了解他之后,对他的崇敬之心会油然生起,自然想去亲近他。因此,以他德业的感召,人们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他的弘法利生事业自然就兴盛起来。曾经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师请教获得大福报与自在的大事业的方法,宗喀巴大师告诉他的窍诀就是“从清净持戒做起”。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萨埵(静命菩萨)、宗喀巴大师等正是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伟事业,现在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也同样是基于清净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根据不同众生的界根意乐等等原因,密宗和显宗在不同时代的弘扬情况(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续典中授记,随着(显宗)末法时代的黑暗越来越重,无上大圆满的光明反而越来越增上。而显宗的经典是以佛弟子对戒律是否恭敬、重视,来确定佛法是否住世。 如果佛弟子不清净持戒,那么高僧大德也会不再住世而圆寂。如世亲菩萨,有一次他来到尼泊尔大塔旁边时,见到一个出家僧人在种地,没有如理守持清净戒律,就知道未法时代已真正到来了,清净戒律的修行人也没有了,当下便圆寂了。故学院里从法王到大管家,到讲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强调戒律,我们对此也要认真、精进地学习,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各位金刚道友一定要持戒清净,团结和合,依教奉行,那么我们的金刚上师不用祈请和遣除违缘也会长久住世,常转深广法轮,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学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脱,消除自己和众生的一切烦恼,而烦恼的来源为无明业障,它们之间又互为因果。欲消除业障,最殊胜最究竟的对治方法是出世的胜观智慧,胜观智慧主要依三摩地(定)产生,也可以说若无稳固的三摩地,就不会有真正的出世胜观智慧,而三摩地则必需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也就是戒生定、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则不会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产生出世胜观智慧之机会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树,戒律有如大树之树根,胜观智慧有如果实,若树无根又怎会结出果实呢?因此严格持戒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应再三思维、观察,取得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凡有所行事之前都会做认真的观察,对于学佛这样的终生大事,更应作详细的伺察,如理如法地确定修学的步骤和方向。 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凡想长住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戒律清净;2、团结和合;3、精进闻思修行。戒律清净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在学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团,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凡有打架、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则也将被开除。在小乘戒律中,最严重的罪业莫过于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中最严重的即是破和合僧,因为僧众不和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再精进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就会迅速生起。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福报浅薄,故无法供养上师三宝。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供养上师三宝,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且是最了义的供养,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如理如法地修持,忏罪积资。 第二节.分说持戒的功德 四、 一.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比丘亲爱经》中云:“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戒律是解脱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个人对轮回、对世间八法还有贪恋与执著,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反之,对世间法产生了坚定不退的出离心,对解脱产生了向往之心而守持净戒,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而生起真正殊胜圆满的安乐,故说只有戒律才是最殊胜的安乐。 又云:“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终将获佛果。”意即受持净戒的人将获得端严的色身,且一个常常安住于戒律中、对戒律学处生起不退信心的人,在短短一日中所积累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并且由此而终将得到无上佛果。 《声闻地论》中列出了守持别解脱戒的十种功德: 1.“没有后悔,以此为前行,可逐渐得到解脱。” 2.“临终无后悔。”因一生持戒修行,没有空耗暇满人生,以此善根将获得安乐,故无后悔,犹如病人远离病痛一般,安详地离开人世。 3.“十方名闻普扬。”无论出家在家,只要真正持戒修法,则以其恬静的神态,不与世争的超脱与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自然获得众人的生信、恭敬,与十方天神、护法的赞颂。 4.“寤寐安乐。”受持净戒,即使在梦中也不会造业,非常安乐,无恶梦。因其具足出离心,且得到了三宝的加持,有如得到无上如意宝一样 5.“睡眠时得护法神护佑。”人在睡觉时毫无自我保护的能力,以持净戒之力,可感得护法神的冥冥护佑。 6.“远离怖畏。”在中有、后世不会有堕入恶趣的怖畏,眷属(弟子们)也很调顺,不会制造违缘。 7.“怨敌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净戒,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加之三宝护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转为恭敬、供养。 8.“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 9.“易得资生之具,众人恭敬。”持戒之人,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并普获众人恭敬。 10.“一切善愿皆得满足。”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愿,如出离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 守持戒律必须以深信因果和发起出离心为基础,因为世俗中因果不虚,一个不信因果、没有出离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的,也不可能去主动严谨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僧人、转轮圣王、上师、声闻、独觉、菩萨、佛都是从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从数量、比喻、因缘这三个方面观察,能得到暇满难得的人身实在不易,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净受持五戒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积累福报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应戒律的结果;转轮圣王的福报也是从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来的;一个合格的上师,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净戒,并且今生又首先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弟子的表率;声闻、独觉、菩萨、佛的无量功德自然也是从戒律中产生的。 《毗奈耶经》、《花鬘论》(汉译名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都赞叹了持戒的功德。《花鬘论》中说: 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 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圆满获得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舍、慧),在相续中生起梵天一样的安乐,这时三摩地(定)和涅槃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获得。 五、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⒈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础。阿底峡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从一开始发心乃至成佛间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显宗或密宗的人,应该观察一下自相续中有没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若无则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知道真正发菩提心远非仅做个好人、做些好事那么简单,但相似的菩提心却是很容易生起。还应观察一下自相续,是否通晓菩萨戒的学处?得到菩萨戒体应如何去行持?有多少学处?破此戒过患有多少?若连这些基础的常识还不了知,还自以为是菩萨,有了菩提心,或自以为有清净的菩萨戒体,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续中无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仅仅守持菩萨戒的学处是不够的,不完善的,故应在大乘善知识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阇黎和仪轨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缘力,发起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萨戒。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功德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这在大乘显密经续中都有详细的宣说。佛在《华严经》中说,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进而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开示的教言中,对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一个非常贫穷的盲人无依无靠,过着很凄惨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谋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如意宝,因为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银财宝,因此后半辈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在此,穷人比喻无福报的凡夫,目盲表示无出世之胜观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净之业障和烦恼所构成之身体,如意宝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将此段经文归纳成了以下偈子: 犹如目盲人,垃圾中获宝, 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们前世未广积善根,故今生业障深重,无胜观的智慧而无法证悟成就,还为五毒烦恼所役使,非常可怜,然而在偶然的机会中,依止上师三宝,自己的愿力信心和上师的大悲加持相结合,就产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对此,大家都应生起欢喜心。 关于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异同,将在第三部分中阐明。 2、 ⒉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说:“佛告海意,若菩萨虽处诸趣,无所妄希,善护戒行,能降五蕴魔;若无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忏悔,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只要如理如法地守护身、语、意三门,守持净戒,平时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定可以逐渐降伏四魔。 佛在《月灯三昧经》中说:“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如果我们能谨慎守护我们的三门,即身不造杀盗淫等恶业,语不造妄语等恶业,心中不生烦恼,对众生也有悲心,恭敬心,无论身处何处、何时,功德都会增长,有如上弦月一般。这并不需要很高的见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圣者,只要持戒清净,严加守护三门作业,就可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槃经》说:“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阶梯;犹如树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犹如入海取宝商队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可见积累福慧二资粮、忏悔业障等诸多方便虽然殊胜,但都必须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论》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讲到,在发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之后,即使终日睡觉、懈怠,各种福德也会增长、成就,并且还以点金剂、珍宝、果树、勇士、劫末火等为喻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网经》中说: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大意为,只要众生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一定会得到究竟菩提,且他们在刚得到菩萨戒时,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觉的佛陀,只是有未圆满与圆满之区别,因已真正得到了与佛无二的戒体,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华严经》中说,守持了菩萨戒就象打开了佛法和财富的无尽宝藏,能够遣除贫穷、违缘,直至满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戒香经》中,佛对阿难尊者说:“世有众香,唯随风所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戒品”中说,守持菩萨戒,除了定获究竟的佛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五种殊胜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诸佛护念;第二、寿终之时住于大欢喜中,如守持清净菩萨戒者,临终时会产生大欢喜心,如一个囚犯即将被释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样,将脱离有漏不净肉身,解脱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第三、受戒以后,凡所生处常与诸大菩萨为道友,为善知识,这对我们遣除修法违缘,弘法利生有极大帮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无量功德,圆满持戒度,如发心利众,持清净菩萨戒,并广行六度万行,今生即可得到圣位,圆满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圆满持戒度;第五、在后世当中,常能成就自性净戒等。 六、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3、 ⒈释词 藏文中三昧耶是“达木策”,意为“圣、烧”。“圣”意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圣者们的加持、摄受,得到普贤如来的圣果;“烧”意为得到了灌顶,守持清净三昧耶戒后,所有的违缘、痛苦、魔障及相续中的业障,如同烈火烧柴草一样,都能烧尽。《金刚续》中说:“诸圣者观想降下加持,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后,并如理受持,则一切违品都将烧毁、净除。” 无论祈祷金刚上师、诵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没有超出三昧耶戒的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昧耶只是一个孤立的修法,正如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指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大圆满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范围之内。 4、 ⒉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宣说了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是真实文殊师利在末法时代的幻化,从小就显现了无上大圆满的智慧,与其余的大成就者不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等,他们显现的都是首先经过很长时间的苦行,清净业障和积累资粮,然后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麦彭仁波切可谓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个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把所有密乘续部如《金刚续》、《三昧耶布局续》等,尤其是《大幻化网根本续》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说的三昧耶的功德,归纳成了七个部分: 一、为普贤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诸功德不寻自成。声闻因为还不是如来种姓,故只是如来加持手印所摄持,而不是如来手印所印持;菩萨已是如来手印所印持,但要在将来才能成佛,故还不是自成手印摄持;无上密宗中,一切诸法都安住于正觉之性,故是普贤王如来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无勤自成。 二、因受到诸世间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胜势力。梵天、帝释等对声闻、菩萨、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样,对持声闻戒、菩萨戒与密乘佛戒的人,他们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众、护法、空行都象听从佛的命令一样听从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三、诸佛菩萨把清净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为自己的儿子、兄弟一样,故能速得他们的加持。 四、因为安住于本来大平等、大清净无取舍的境界中,故一切行为如同佛陀。虽然没有生起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分别念,但已可任运度化无边的众生。其余二戒,因为分别随学于圣者阿罗汉与菩萨,故一切行为并未如同佛陀。 五、因为证悟了一切诸法都本来为普贤刹土,因此对轮回无有畏惧。就如梦中遭遇洪水,因为已经了知了这只是一个梦,故不会恐慌,并且知道只要觉醒后,就能消除这些迷乱的显现,因此只要尽力使自己醒来即可。 另外,修密行人在一切时中,都观想上师即是普贤如来,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普贤如来的清净行为。对上师及密法产生坚定不退的清净信心,对三昧耶戒非常恭敬,真正修行无上密法的人,不须几十年的苦修,即使天天睡觉,也可于极快的时间里成就如同普贤如来一样的果位, 六、一切了义与不了义的戒律,都归属于自性之中而转成清净。 在无上大圆满中,通达密法的瑜伽士明了一切万法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故一切了义和不了义的戒律,也都归属于觉性而转成清净。 七、失坏净戒后,能自行补戒恢复。声闻弟子着重身语之执戒,故坏戒后不能恢复,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样,破碎后不能复原;菩萨弟子着重心业的持戒,坏戒后依靠善知识能恢复,犹如金器在损坏之后,能工巧匠能修复得更为庄严;而密乘弟子因为观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故能自力恢复,如凹陷的金银器,不须工匠,自行即能修复。 凡如理清净守护三昧耶的利根修行人,必能圆满获得上述七种殊胜的功德。 佛在《大幻化网续》中云,真正的如意宝不在外境,而是众生相续中的殊胜福报,如具有殊胜的福报,在其前就会显现无数如意宝,反之若无福报,纵遇外境上的如意宝,所见的也如土石一样,毫无用处。 在密宗续部中,佛亲口宣说清净持戒的人会获得护法的护持。护法有尚未解脱的誓言护法(如75位吉祥怙主)和出世间智慧护法两大类,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并且主动为他行持息增怀诛的事业。 5、 ⒊三昧耶与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功德的比较 密乘三昧耶戒一方面和大乘菩萨戒有相通之处,但另一方面,小乘和大乘显宗的戒律都没有三昧耶要求这么严格。举例而言,小乘别解脱戒相当于人的手足,菩萨戒相当于眼根,而密乘戒则相当于命根。对于密乘修行人而言,最为重要、最需要注意、一点点都不能失坏的就是密乘的三昧耶戒。九乘法中最殊胜的顶乘法无上大圆满密法,之所以今生即可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无上菩提果,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普贤如来、阿弥陀佛、药师佛一样的见解和修行,再加上它的三昧耶戒很细、很多,要求很严,从外内密、从发心和行为、从闻思过程中,及之后入定安住于甚深的本性当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无上大圆满密法的修行精要归纳起来就是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这是利根者今生要获得普贤王如来果位的真正的因及最根本的修法。 守三昧耶戒得到的不是暂时的善趣果报和安乐,只要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就可即生得到究竟的菩提果。守持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功德非常大,而在无上密乘的三昧耶戒中小乘和大乘持戒的功德都圆满具足了,我们即生证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全靠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所以守持密乘三昧耶戒比守持小乘和大乘戒律的功德更为广大,守持几千年小乘别解脱戒的功德不如守持几百年大乘菩萨戒的功德大,而守持几百年的大乘菩萨戒不如守持一年三昧耶的功德大。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广释》中引用《金刚续》的教言说:守持清净三昧耶戒有成就普贤王如来无二果位,圆满获得所有持明者的加持等很多功德。《金刚续》中说今生能成就开悟的根本因都是全靠守护三昧耶戒,因此大家要注意保护、特别恭敬三昧耶戒。 6、 ⒋三昧耶与对上师的信心 在很多金刚上师对弟子的教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点被特别地强调:一、对金刚上师和密法没有邪见和疑惑,有清净的信心。二、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无垢光尊者所著的《实相宝藏论》以及《上师心滴》中都讲了受持清净三昧耶戒会得到如海一般的功德。因此说修持密法如果能具足对上师的信心,且三昧耶清净,那么上师的加持就会如雨一般降临,无论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就显宗来说,《毗奈耶经》等经论都说慧从定生,定从戒生,密宗要得到智慧,首先也要守持清静的三昧耶,但之后的修行重点并不在禅定上,而是生起对上师强烈的信心,安住于大圆满智慧中,以此方便能迅速得到上师的加持,圆满定力,从而获得胜观的智慧。在《庄严誓言》中也说: 由六月不动,信解及恭敬, 获金刚持地。。。。。。。。。。。。。 其意也是说如果三昧耶戒清净且具足信心,仅六个月就会得到金刚持地。 无论是学旧密或是新密,关于三昧耶学处最重要的续典就是《大幻化网根本续》,《大幻化网根本续》有22品,其中第9品以及第19品中着重讲了三昧耶戒。在第9品中说: 不坏入精进,六个三十天。 即不失坏三昧耶并如理精进修持,即可在六月之内得到无上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因此如理如法得到真正金刚上师灌顶后,便得到了三昧耶戒,此时,今生得到普贤王如来果位的种子已深种于相续之中了。 又据《杰珍大圆满》,信心分上、中、下三种:上等信心者即是上根,中等信心者是中根,下等信心者是下根。上根的人,如果三昧耶清净且因具足真正的上等信心,修此法六月即可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甚深妙道光明藏,仅闻词句断有根, 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戒,得到了上师的加持,产生信心后,听闻到无上大圆满的金刚句都可以断除轮回的种子和习气,而且信心具足的弟子今生在六个月当中就可以得到究竟普贤王如来的果位。 上师通过为我们灌顶,从而赐与三昧耶的方式来加持我们的相续,而有些人认为,受持三昧耶和获得灌顶不如单独获得一个窍诀好。但总的来说,普贤如来和大成就者们都讲,上师对众生最大的慈悲就是给众生灌顶,使其得到三昧耶戒,否则,想得普贤王如来之果位,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给我们灌顶的上师对我们的恩德比十方三世诸佛还大。所以我们在依止具德金刚上师时,经过仔细观察后,一定要如法依止,依教奉行。 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观察自己的三昧耶是否清净,是否失坏了根本戒或是支分戒。众生于无始轮回中,造业之多不可思议,相续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烦恼与恶念。如果想尽快地调伏自己的烦恼心,那只有修持密法,而且在这业障越来越深重的五浊恶世当中,只有大圆满的红日之光方可迅速遣除众生的愚痴黑暗,因此在末法时代中,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就一定要非常清净地受持三昧耶戒。 第三节.出家的功德 七、 一.出家的功德 释尊在《贤愚经》中这样赞叹了出家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还广;出家能灭除魔的眷属,延续佛的家族(种姓),出生、增上善法,远离垢障,积累无上福报。”《贤愚经》第十五品赞叹出家功德时说:如有人用七宝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还不如出家功德大,因为外境上的七宝塔会被烦恼之人摧毁掉,但出家的功德却是他人无法摧毁的;又说内道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间都不会灭尽。 佛在《毗奈耶经》中也明确指出,只要修行人的戒律清净,那么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的供养都可接受。藏地大德华智仁波切曾讲: 净戒饰著僧衣者,享用一日僧宝财, 其能消除诸财障。。。。。。。。。。。。。。。。。 即出家僧人只要持戒清净,并努力闻思修行,十方的供养皆有资格接受,可随便使用。但如果身为出家僧人,而戒律不清净,无出离心,对众生没有大悲心,于上师也无信心,还自以为是个出家僧人,从而接受十方信众的供养,那么其果报之严重非一般人之所能忍受,即使是精通三藏的法师也不例外。 八、 二.显密均重视出家 有人认为显宗很重视出家,而密宗则不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因为密乘中的修法人最高的是比丘,其次是沙弥,最后是居士,这也与显宗相一致。佛在《时轮金刚续》中说:修法人总分两种,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在显宗大乘中即称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发菩提心,守持沙弥(尼)戒或比丘(尼)戒的就成为大乘出家菩萨,发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为在家菩萨,在密宗中作金刚上师及传法灌顶等种种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来做,在家学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担任上师,作传法等的事业。以上是佛在《时轮金刚续》上的总说,另外在《时轮金刚根本续》中,佛为香巴拉的国王进行时轮灌顶和传法时教示:“国王应该依止出家的金刚上师,在家人在没有证得初地菩萨前,不能担任国王的上师。” 第四节.出家与在家 九、 一.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佛陀、寂天菩萨和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得登地圣果以后,出家在家已无区别。但在登地以前,在家很难守持清净的戒律,故应发愿出家。这在《普贤行愿品》等经典中也有说明。 在末法时代,如果不以出家僧人的形象而以在家人的形象来弘法,则很容易遭到诽谤。无垢光尊者曾说,一男人不出家而又想弘法利生,或一个僧人还俗娶妻生子,都会对弘法利生产生很大障碍,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净居士戒不如僧人守护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这就象小孩的力量无法与青壮年的力量相比一样。从学法的层次而言,前面已提及无论显密,都说了地位最高为比丘,其次为沙弥,最下为居士。而且佛经中还明确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有人以为作一个居士比较方便,可以随意而行,而出家则因戒律较多而倍感拘束,有的还因此发愿不出家,殊不知居士戒也是别解脱戒的一种,与出家戒一样,都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真正得到戒体。若对轮回不但无出离心,还贪恋世间八法,那连居士戒都不可能得到,又怎么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呢? 有人以为自己若以出家形象度化众生则不会有很多有缘弟子,故还不如在家。如果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自然不拘于现出家和在家,而且还会以傍生、饿鬼、魔等形象来度生,但如果连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还未调伏,还说自己的修证很高,已得诸佛摄受加持,已有能力去度化众生了,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其实居士更应比出家僧人注重戒律,因为出家僧人失去了比丘戒体,还可守持沙弥戒,失去了沙弥戒体,还可守持居士戒,而居士们若失去了居士戒体则什么也没有了。而且居士在受了菩萨戒、三昧耶戒后,所应守持的学处与出家僧人已大致相同,比如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五条,即已在淫戒上就规定得比较严格。 从解脱方面而言,要获得小乘罗汉果,必须先具有比丘(尼)的戒体,因为只有比丘(尼)戒才能完全遮止一切的身口恶业,而沙弥(尼)戒、居士戒只是遮止了部分的身口恶业。如果不受持比丘(尼)戒而仍想得到小乘佛法的一切功德,则其见解已与外道拔无因果的见解相同了。 如果发心出家受比丘(尼)戒的人越来越少,则佛法中的诵戒、羯磨等法事可能无法相继,佛法就会中断,如果许多本是出家僧人行持的事业只有在家居士在行持,则末法时代的颠倒衰败特征便呈现了。如果出家有过患,则首先释迦牟尼佛该有过患了。 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说,无论听到还是见到出家僧人,都应该恭敬,昔日阿底峡尊者只要见到出家僧人,无论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还曾说过: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备的许多殊胜功德。我在此并非说出家在家一个好、一个不好,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有决心出家的话,还是出家的功德较大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谚云:“数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人身难得,能以此难得人身出家修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无垢光尊者讲过,无始劫以来,我们不知已做过多少次帝释了,而作个出家僧人,却只有今生这一次。因此若想积累更殊胜的功德,最好还是出家,否则有些人学佛一生,到老时还是一个在家人,修行也没有进步,如此岂不是非常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出家,如莲花生大士也在我们凡夫面前示现居士身,但薄地凡夫不可能有莲师一样的神变幻化,大多数众生仍是因为业力所牵而无法出家。 也有人担心出家后的生活会变得拮据,而不敢发心出家,其实这无异于杞人忧天,因为佛在经典中曾亲口讲过,在末法灾难深重时,只要是精进持戒修行的出家僧人,佛陀以他无比广大的福德力令弟子们衣食无缺,即使世人仅能在指甲般大小的土地上耕种,佛陀也会加持真正修行的佛弟子,使他们不会为饥渴等痛苦所困。 有人因为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虽然佛在戒律中规定,在出家前应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时又指出,若此人发心非常坚定,对家里已无牵挂之心,在寺庙或山林中住满了七天,且在此期间,其家人未作寻找或还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获得戒体,和父母同意后出家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传戒的阿阇黎有一点轻微的支分罪,而这可在半月诵戒忏悔时即得清净。 一般来说,出家是很难获得父母的应允的,但如果因此而退失出家之念,或有人把父母不同意作为不出家的理由,则无疑已因为自己而让生身父母造下了很重的业障。历史上释迦牟尼佛是背着父母去出家修行的,我们熟悉的虚云老和尚、法尊法师等也是背着父母而毅然出家修道的,因此我们应谨慎对待此事,不然学佛尚未有进展,却已增加了父母的业障。 佛在《贤愚经》中说,若有人想发心出家,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使其出家不成功,这恶业极为严重,就象一个人掉进了黑暗一样,他会堕落到漆黑一团的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就象百川汇归大海,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的人身上;就象劫末火烧毁须弥山,一点也不剩下一样,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佛经中还提出,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相反,阻止他人出家,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由此可见,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将获得很大的功德。真正发出离心出家的人,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增上自在安乐。 十、 二.八关斋戒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广度无边有情,因而巧设了种种方便,如从戒体而言,释尊就为我们设立出家和在家两种戒体。僧众要在每月的十五、二十九(或三十)两日诵戒,内容包括念诵别解脱戒的经典等,称为“布萨”,其目的就是让出家僧众忏悔其半月来所造的微细的恶作,增上善业。 为了使在家人也能体验出家僧人的清净生活,为日后出家持戒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与出家僧人的半月布萨一样能及时忏罪增善,故世尊特意按在家人的根器、条件,相应地为在家人设立与“沙弥十戒”非常相近的“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可以择日受持,时间也只有一日一夜,而不是尽形寿(终身)。其方式非常灵活,第一次须在一位出家僧人前受戒,然后在每月的斋日等吉祥日子里可自己在佛像前求受,因此十分适合在家人的条件、根基,且功德也非常大。佛在《建立家屋经》中曾云:只要受持一次八关斋戒,就不会转生于刀兵劫以及饥荒劫等苦难劫中。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真实语者,所说必定真实不虚。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已处在刀兵劫、饥荒劫中,恐怕连一分钟的痛苦也忍受不了,所以说如果能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让一个经常做恶业的人受持哪怕是一天的八关斋戒,都可以让他获得极大的利益。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大部分人已造下诸多罪业,虽然我们不能象高僧大德一样,给他们灌顶,令之立即开悟,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受持八关斋戒。 《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离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又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普达王经》云:“先王在世时,有持善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护净经》云:“一日持戒斋,得六十万世余粮。” 佛在经中曾说:如果救100个即将被恶人挖掉眼睛的人,其功德自然很大,但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的功德比此更大。又说:以医术令100位盲人重见光明的功德也很大,但也不如受持八关斋戒一天的功德。受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已如此广大,更不用说一生受持别解脱戒的功德了。由此可知,我们能够受持清净的戒律,实在比得到一个如意宝还要殊胜。 如果受了别解脱戒中的居士戒后,造了一些轻微的支分罪,则可以通过受持八关斋戒,立即得以清净。这与出家僧众的布萨(诵戒)作用相同。 小乘诸戒中最容易受持的八关斋戒,只要守持一日一夜也具有无量之功德。法王如意宝曾在光明定中亲见宗喀巴大师时,宗大师为法王传了《三主要道论》,并对法王如意宝亲切教诲: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以后,能守持一次清净的八关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弥勒净土。故出家僧人给在家初机业障深重之人传授八关斋戒,能使他们消除业障,增长善业,是非常有益的,还可以使他们逐渐往生净土。 而依小乘戒律而言,出家僧人受戒后不能单独受持八关斋戒,因在小乘出家僧人在受戒后已具足八关斋戒的学处、戒体故,但在密宗的四部瑜伽中的事续部中,出家僧人在发菩提心后,可受持事续部中的八关斋戒,而这和小乘中所提出的略有区别,因为这是以发菩提心为基础,并得到密乘的灌顶和传承等,还修持诸佛心要之密法故,所以出家僧人也可守持。 对于在家居士,我们可以首先让他们守持一次八关斋戒,然后逐渐让他从守居士一戒做起,在具足条件时,进而让他出家守持沙弥戒,最后当他对比丘戒的学处有了系统的了解后,可以授予比丘戒,使他成为佛法的主人,这样次第的引导,可以使一个凡夫慢慢地走向解脱的庄严大道。 十一、 三.出家前应慎重观察 居士持守在家戒,在出离心真正生起并逐渐增上以后,应赶快出家,守持出家戒律。但在出家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出家的功德以及出家以后的注意事项,尽量保证自己能如理持戒。佛在《未曾有因缘经》中,告诫对出家一事应谨慎时说:“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为,何以故?执持不勤,反为害故。” 《律本事》等经论中讲:如过去无修行,对三宝无太大信心的初学者,和从外道转入内道的人,应观察四个月,才可以决定是否给予授出家戒。在喇荣五明佛学院,无论藏族弟子还是汉族弟子,都要在经过四个月的观察后,才能出家,便是依这一条佛制而规定的。 |